
常德日報記者 楊力菲 通訊員 曾益波 文/圖
“快看,好多小天鵝,還有黑鸛、白鶴……”初冬時節,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鳥博物館內,漢壽縣詹樂貧中學的學生們手持望遠鏡,正津津有味地觀看西洞庭湖面上翩翩起舞的候鳥。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來西洞庭湖過冬的候鳥越來越多,2024年至2025年,已有超過3萬只候鳥來此過冬。
但很難想象,2017年,西洞庭湖水質問題曾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交辦的問題。當時,漢壽縣境內洞庭湖蔣家嘴國控斷面水惡化為Ⅴ類,主要超標因子總磷濃度為0.112mg/L。
痛定思痛,常德市舉全市之力,對西洞庭湖水環境進行治理,用3年時間,實現問題銷號。在接下來幾年時間里,常德市持續發力,推動西洞庭湖水質不斷改善。截至2025年10月,西洞庭湖蔣家嘴總磷濃度為0.043mg/L,較2020年濃度下降28.3%,達到歷史監測最好紀錄。
如今,“走進西洞庭湖探索濕地之美”研學路線被評為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研學精品線路。西洞庭湖水環境治理也成為全國湖泊水環境治理的湖南樣本。

科學治污:斬斷根源,點“污”成“金”
2020年,隨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銷號,西洞庭湖“治水”工作也由重點攻堅向流域治理全面推開。在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指導下,常德市錨定“控源截污”核心,開啟了養殖業尾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清零、水生態環境修復的系統治理工程,用科學策略破解污染難題。
11月的安鄉縣安豐鄉,青螺灘生態養殖基地一派繁忙。與傳統干塘起魚不同,基地工作人員將養殖池水抽入沉淀池,經曝氣池兩級凈化后,尾水重新回流養殖池。這套“內循環、零排放”的生態模式,讓養殖尾水變廢為寶。“2021年起,我就在珊珀湖周邊流轉1200畝精養魚塘,開始推廣魚蝦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基地負責人笑著說,今年能賣4萬斤鱖魚,純利近30萬元!雖然產量比精養池低,但生態鱖魚單價高,總收益反超從前。
如今,珊珀湖周邊生態魚塘連片成帶。常德市創新的“三池兩壩”精養池塘改造模式,不僅成為全省示范樣板,更入選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十佳案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10萬畝水產養殖池塘尾水治理,讓“養魚不臟水”成為現實。
津市市落雁湖的蛻變,同樣令人矚目。這片地處城鄉交界的水域,曾因農業面源和工業廢水污染淪為“臭水塘”。治理中,地方政府專題研究豆制品加工企業搬遷難題,不僅給出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進入園區,還整合900余萬元資金接通周邊管網、實施綠化改造。如今的落雁湖,碧波蕩漾、草木蔥蘢,成了居民休閑散步的“小公園”。
作為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常德市堅持“一水一策”,創新建立“長治久清”管護機制,實現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與單個水體治理不同,片區水環境治理需要更多時間。為修復沅南垸片區水生態環境,漢壽縣建設2225米高標準生態溝渠、33.6畝人工濕地、4070米生態護岸,讓片區水質實現質的飛躍。片區Ⅲ類水體從2020年的8個增至2025年的21個,優良率從34.8%飆升至91.3%,昔日“黑臭水系”變身今日“生態廊道”。

精準調控:數據賦能,活水循環
在常德,河網縱橫、水系密布,山川小溪、大江湖泊,猶如一張精密的大網分布在沅澧大地上,最終經漢壽縣流入西洞庭湖。
治水要長效,精準是關鍵。在漢壽縣蔣家嘴國控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市生態環境局漢壽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監測數據就是西洞庭湖的‘體檢報告’,摸準數據才能‘精準開方’。”
2021年起,漢壽縣織密監測網絡,在所有縣鄉級河湖庫設置監測斷面,在沅水漢壽段、洞庭湖區電排口等關鍵節點建設小微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全天候、無死角監測。每月,漢壽縣都會梳理水質數據、分析變化趨勢,形成《水環境質量月報》報送縣委、縣政府,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掌握水質“密碼”后,漢壽縣大力推進河湖連通工程,讓“死水”變“活水”。為解決滄浪河與撇洪河流域生態問題,當地建設翻水口河湖連通水利樞紐,將沅水上游活水引入,經撇洪河注入西洞庭湖,實現水體大循環。
眼下已經進入冬季枯水期,一些水流量小的河流水質下降。在漢壽縣巖汪湖鎮啞河處,記者看到,電排將匯流至外排機埠和排水閘的漬(污)水提送至上游河、湖,發揮垸內河湖、主干渠道的調蓄功能,推進垸內漬(污)水的再次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外排水量,通過生態循環凈化,達到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目的,實現清水入洞庭。
“外排水質總磷濃度超0.07mg/L,所有機埠一律停排!”市生態環境局漢壽分局工作人員介紹,漢壽縣制定《沅水及撇洪河流域機埠調度實施方案》,對全縣14座入沅江、西洞庭湖機埠和56座入撇洪河機埠實行科學調度。針對枯水期水質易波動的特點,漢壽縣采取“定點限排、錯時開機、繞遠降污”等措施,能停排堅決停排,允許開機則嚴控臺數和時長。
精準調控下,漢壽縣82個鄉級河湖庫監測斷面中,Ⅲ類及以上斷面從52個增至65個,優良率達79.3%,較此前提升15.85個百分點,為西洞庭湖水質穩定向好筑牢“防線”。

全民共治:從“旁觀者”到“守護者”
守護一湖碧水,需要全民參與。
常德市對河湖長制進行改革創新,提出“百千萬”工作目標,即招募100名熱心公益事業、富有志愿服務精神的“民間河長”,設置1000個鄉鎮河湖管護公益性崗位,配置1萬名村級河道保潔員的基層河湖管護隊伍,引導群眾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
臨澧縣退休老人黃成波,是常德首批民間河長,也是全國最美“民間河湖衛士”。每天清晨,他帶著巡河記錄本和手機出門,仔細記錄河面漂浮物、河道垃圾,及時反饋問題……8年如一日的堅守,讓他成了河道的“活地圖”“守護神”。
武陵區以政府采購形式,選擇專業化保潔公司,對轄區沅江、漸河、新河等9條河流開展常態化保潔;并依托執法快艇、視頻監控、無人機等裝備,形成“水陸空”聯合執法體系,實現河湖監管無盲區、全覆蓋。
鼎城區創新推出“官方河長﹢民間河長﹢河道警長”的聯動機制。經過幾年集中治理,全區河湖面貌日漸好轉,以楊家港河、堆子崗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河湖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在桃源縣,各鄉鎮(街道)成立“愛衛協會”,負責農村房前屋后道路、河湖水面、岸線垃圾清理、日常保潔等工作,還組織成立民間河長行動中心,建立完善河湖管護相關制度。
常德市一些鄉鎮還利用地方歌舞劇團,自編自排自演舞蹈、相聲、快板等文藝節目,開展河湖長制專題宣傳演出活動,掀起“全民護河”新風尚。
每天傍晚,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劉克歡開著三輪車行駛在西洞庭湖河堤上,帶著志愿者義務巡湖,宣傳禁漁政策。8年來,劉克歡帶領志愿者累計發放濕地保護倡議書3萬多份,共清理湖面垃圾7000多噸,制止違法捕撈、捕鳥等行為140多起,救助受傷候鳥150余只。
在安鄉縣珊泊湖,曾經珊泊湖國營漁場下崗的肖振鋒帶領同事一同創辦了安鄉縣珊泊湖環境治理有限公司。他們負責日常湖面清理工作,同時還義務參與巡湖,幫助打擊違法捕撈、捕鳥和污染環境的行為。
如今,在全民治水的努力下,碧水蕩漾、清波萬里,一幅西洞庭湖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