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通訊員 曾志騰 文/圖 初冬的暖陽,總喜歡從沅江跑到武陵區丹洲鄉義渡村的房前屋后。沿著江邊的水泥路走,離村部不遠處,一塊簡單的原木招牌——“在村里”醒目懸掛。
女主人陳程正在招呼食客。誰能料想,一個多月前,這里還只是幾間只??蚣艿拈e置民房。如今悄然煥發新生,墻壁平整,木窗敞亮。

11月17日,夜幕下的常德略感寒冷。在送走客人后,陳程終于坐下來,圍爐聊起她和閨蜜小朱、小李在義渡村造夢的故事。
9月底的一天,當陳程第一次帶著倆閨蜜看到這片茅草叢生的廢棄房屋時,大家眼里同時燃起了光。路邊的院子雖然很破很小,但緊鄰沅江大堤便有了別樣的風景。
“要不就這里?”陳程弱弱地問兩人,略帶興奮。
“我們一起動手讓它涅槃重生,把心中的小院夢種在這兒?!毙≈祀S即附和。
“我可以想象花開滿園的場景?!毙±罡咭荒_低一腳繞著房子走了一圈后說道。


三人在裝飾建材行業工作多年,對于改造,裝修的工錢和購買建材的費用,心里還是大致有數。“框架很正,改造空間大。除了我們仨的理想小院,其實還可以兼顧經營呢?!标惓套詈笳f道。
就這樣,三人一拍即合,租下了這里。
改造除了聘請專業團隊,其余大量細節都浸潤了她們三人的心血:拔除荒草,開辟出小菜園;精心挑選每一件軟裝,反復搭配擺放;對著說明書,笨拙卻又認真地組裝起一件件小型家具。

“小朱,快來幫我看看,這個簾子是不是在這個高度更飄逸?”小李站在窗邊,舉著一塊藍色的棉麻布回頭問道。
小朱瞇著眼透著鏡片打量:“再高一點點,對!這樣下午陽光斜射進來的時候,光影會更有層次感?!?/p>
三人手頭余錢不多,湊了十萬多元,所以每一分錢都花得小心翼翼,物超所值。干凈整潔,可謂小院最大的亮點,而烤肉成了她們最終選擇的經營方向。

11月1日,“在村里”正式開業。沒有喧鬧的儀式,只有烤爐里升起的裊裊炊煙,混合著肉香與果木的清香,在清冽的空氣中悠然散開。
她們的理念非常清晰:這里首先是為自己打造的休閑空間,其次才是經營場所。她們在院子里預留了專屬的休閑角落。午后客稀,或是打烊后的夜晚,那里就是她們的小小桃源。

在經營過程中,陳程因親切的笑容成了招呼來客的主角,小朱是她們眼中的“廚神”,小李則是負責小院的其他工作。三人工作強度不同,但配合極為默契。
往杯子里續上一杯糊子酒后,對于小院今后的走向,陳程語氣篤定:“能經營下去當然好,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這里很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