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小弓 通訊員 莫流潔
十月的東風湖,碧波蕩漾。傍晚時分,洞庭漁歌小鎮華燈初上,古樸的街巷里游人如織。臨湖的舞臺上,幾位老漁民敲打著船鼓,用粗獷的嗓音唱起悠揚的洞庭漁歌,引來陣陣掌聲。誰能想到,這片充滿生機與詩意的旅游勝地,幾年前還是岳陽城區人人掩鼻而過的“城市傷疤”。

困局 漁歌遠去
時間回溯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的東風湖水域,憑借豐富的漁業資源,養育了西瓜山片區的3000多名漁民。
“那時候,東風湖的魚肥美得很,銷往全國各地。我們西瓜山可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村’!”今年72歲的老漁民張金生坐在小鎮茶社里,向記者講述過往,眼神中既有自豪,也有一絲復雜。他口中的“西瓜山”,正是洞庭漁歌小鎮的前身。
鼓了腰包,卻未能換來舒適的生活。隨著漁業養殖規模擴大,以及周邊工廠和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東風湖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到處都是魚腥味、臭水溝味,特別是夏天,蚊蠅滿天飛。家里的窗戶常年不敢開,那味道熏得人頭昏。”張金生回憶道,昔日的5口主要魚塘因常年投料育苗,水體發黑發臭,魚質和產量一年不如一年。富裕起來的漁民,反而被困在惡劣的環境里,許多人最終選擇外出謀生,曾經熱鬧的“萬元村”逐漸蕭條,成了城市肌體上一道刺眼的“傷疤”。
治理 破繭重生
轉變始于“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時代強音。2016年初,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為長江沿岸城市的發展劃定了生態紅線。作為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岳陽打響了“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攻堅戰。岳陽樓區率先實行全域禁捕退養,引導漁民上岸轉型。
治理刻不容緩。針對西瓜山片區這塊“硬骨頭”,岳陽樓區先后投入2.44億元,系統性開展了一場生態修復手術。
——黑臭水體治理是關鍵一戰。通過清淤、截污、活水等一系列工程,東風湖及周邊水體的黑臭現象被根治。
——海綿城市理念成為破題良方。西瓜山雨水調蓄濕地工程、雨水泵站工程相繼建成,像一塊巨大的“綠色海綿”,有效收集、凈化、利用雨水,減輕城市內澇的同時,補充了地下水。
——源頭控污同步推進。東風湖社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讓污水“各行其道”,菜地、旱廁等面源污染被逐一清理。
曾經污濁不堪的西瓜山片區,奇跡般地“活”了過來。昔日的臭水塘變成了清澈的景觀湖,雜草叢生的荒地變身綠意盎然的濕地公園。西瓜山綜合整治項目,也因此成為岳陽市首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實現了從“城市負資產”到“生態正資產”的華麗轉身。
新生 碧水歸來
環境變好了,上岸漁民的生活如何保障?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發展優勢?這是“后治理時代”必須回答的問題。
答案藏在“漁”文化的深度挖掘中。岳陽樓區巧妙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洞庭漁歌,請回了“家”。他們鼓勵和支持上岸漁民,組建漁歌藝術團,在新建的小鎮里常態化演出。那些曾經在風浪中吟唱的號子、謠曲,如今成了吸引游客的獨特文化名片。
“以前在湖上打魚唱歌是為了解乏,現在唱歌成了我們的新‘飯碗’!”藝術團成員、曾經的漁民郭莉群笑著說。她如今每月有固定的演出收入,還在小鎮里經營著一家售賣魚干及蘆葦畫等特色文創產品的小店。
圍繞“漁”字做文章,洞庭漁歌小鎮應運而生。漁鄉風情、漁民故事、漁事體驗、漁號表演、漁謠傳唱……豐富的文化元素被聚集起來,融入了小鎮的肌理。文創工坊、特色民宿、湖鮮餐館等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沉寂多年的東風湖畔,終于再現了“漁歌互答”的生動景象,只不過,對答的雙方已從昔日的漁民,變成了今天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與傳承文化的“新漁民”。

盛景 揚帆起航
發展的東風接踵而至。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在岳陽舉辦,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與此同時,火爆出圈的“岳陽燒烤”IP,也為洞庭漁歌小鎮引來了大量年輕游客。
小鎮順勢而為,將洞庭漁歌文化體驗與夜間經濟、美食經濟深度融合。傍晚,游客們可以在品嘗地道岳陽燒烤的同時,欣賞原生態的漁歌表演;可以漫步在燈火闌珊的街巷,感受漁文化主題墻繪和雕塑的魅力;可以住在臨湖的民宿,枕著湖風入眠。
“這里既有歷史的韻味,又有現代的活力,還能感受到濃厚的生態保護氛圍,不虛此行!”從長沙專程前來打卡的游客王奔贊嘆道。
從人人避之不及的“臭西瓜山”,到游客爭相打卡的“美漁歌鎮”,洞庭漁歌小鎮的十年蝶變,是岳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戰略的生動縮影。它用事實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道曾經的“城市傷疤”,如今已愈合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訴說著長江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長江故事”,也昭示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