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曾玉英
清晨的洞庭湖西岸,薄霧輕籠著湖南省漢壽縣巖汪湖鎮南洋嘴村。61歲的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開著巡邏車來到撇洪河邊,看著清清的水面,魚兒不時跳出水面,白鶴在水邊捕食。
“你看,現在水清得能看見水下的草,10年前可不是這樣。”劉克歡指著河岸邊的一塊水域感慨,南洋嘴這個依水而建的村落,用10年時間完成了從“靠水吃水”到“護水興村”的蝶變,南洋嘴村斷面的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標準,書寫了長江岸線治理的鄉村樣本。
退捕上岸 斬斷“竭澤而漁”的舊路徑
南洋嘴村位于洞庭湖西濱,目平湖尾閭,距離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20公里。全村集雨面積5022畝,耕地面積2612畝,水域面積1565畝,戶籍人口279戶850人,常住人口613人,其中有退捕漁民89戶。這里曾是南洋嘴漁場所在地,2007年南洋嘴村成立,行政上由漢壽縣蔣家嘴鎮管轄,2016年整村并入巖汪湖鎮。
2014年的南洋嘴村,還延續著“家家戶戶有漁船,日日夜夜江里漂”的傳統。彼時的西洞庭湖,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銳減,漁民們的漁網越織越密,船艙里的魚越來越小。“最多的時候,村里有幾百艘漁船,旺季湖面上全是馬達聲。”南洋嘴村黨支部書記符文學回憶,當時岸邊遍布水產養殖池,污水直排入河,下雨天更是垃圾漂滿水面。
長江大保護的號角吹響后,南洋嘴村率先啟動禁捕退捕工作。為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漢壽縣人社部門開展“四送”服務,開設家政、稻蝦種養等20多項技能培訓。村民陳友才參加稻蝦種養培訓后,創辦了漢壽縣民旺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專注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年收入比捕魚時翻了好幾番。像他這樣的轉型漁民不在少數。截至2024年,南洋嘴村已有8名漁民自主創業,32人通過集中職業技能培訓和政府就業指導實現就業。
退捕后的南洋嘴村迎來新生。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爭取到濕地保護修復項目資金支持,組織專人種植蘆葦、蔞蒿、辣蓼、苔草等植物,恢復原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鳥兒棲息提供良好環境。南洋嘴村有稻有蝦,物產豐美,成了鳥兒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以前漁民下網的地方,現在長滿了水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灰鶴、鴻雁等種群數量穩步提升,2024年冬季,這些鳥類種群數量均創歷史新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劉克歡的巡邏日志里,記錄著越來越多的“稀客”——白鷺群棲、野鴨成群,消失多年的史氏鱘、青鳉、銀魚等水生動物重現江湖。

生態轉型 激活“點綠成金”的新動能
9月底,記者開車經過南洋嘴村,行駛在瀝青鋪就的村道上,一邊是清澈見底的寬闊水面,一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金色稻田。此時水稻即將豐收,龍蝦已經鉆進稻田旁溝渠的泥巴里。“以前靠水吃水,現在‘養’水致富。”符文學指著村里的產業規劃圖介紹。依托改善的生態環境,如今的南洋嘴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種養的產業振興之路。
從2017年開始,南洋嘴村全面清理溝渠,溝渠里種植湘蓮,同步修通機耕道,實現了家家戶戶污水收集全覆蓋。“處理后的水很清澈,能直接澆菜。”巖汪湖鎮生態事務中心主任劉國才介紹,經權威機構檢測,南洋嘴村的出水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氮磷指標正常。
在生態農業板塊,村里成立專業合作社,采用“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銷售”模式,發動農戶發展稻蝦種養產業。該模式采用“稻蝦輪作”方式,稻田中的植物殘渣可作為蝦的飼料,改善蝦的肌肉質地和口感,而小龍蝦的活動又能加速肥料分解,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了養蝦、種糧兩不誤,一田雙收,減少了資源浪費,又兼顧生態環保效益。這種模式不僅讓稻谷品質提升,售價高于普通稻谷,更從源頭上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如今,村里的稻田灌溉水經生態過濾后回流撇洪河,最終匯入西洞庭湖,助力水質改善。
村民陶紅喜流轉了150余畝土地開展稻蝦生態種養。他的龍蝦以喂養黃豆為主,用黑糖肥水、石灰消毒,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就開始賣蝦,一直賣到“五一”前后。6月中旬開始種植水稻,其間不投化肥,只進行1至2次除草維護。10月中旬水稻收割后,稻草鋪在稻田里,再在養蝦的環形溝里灌滿水,水滿后在稻田里種植水草,為小龍蝦提供棲息和蛻殼的場所,稻草腐爛后滋養出的微生物成為龍蝦的高蛋白餌料,如此實現純生態養殖。目前,南洋嘴村像陶紅喜一樣發展稻蝦種養產業的農戶有90多戶,面積達到2600多畝,真正實現了“一村一品”。
長效管護 凝聚“全民護江”的向心力
每天傍晚,劉克歡開著三輪車行駛在河堤上,帶著志愿者義務巡湖,宣傳禁漁政策。“保護洞庭湖不是一天的事,得一代代傳下去。”劉克歡說,10年間,南洋嘴村形成了“專業隊+志愿者+網格員”的管護體系,實現河道、農田全覆蓋。
巖汪湖鎮農業站站長彭定穩介紹,10年間,各級財政累計為南洋嘴村投入資金800多萬元,用于當地生產生活環境改善。如今,村里主干道全部升級為高標準瀝青公路,電線桿均勻分布在機耕道兩側,農戶家家通了自來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撇洪河南洋嘴省控斷面總磷濃度較2015年下降40%,水體穩定在Ⅲ類水質標準,保障了下游飲用水安全。
村里建立“河長議事會”制度,每月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通報生態狀況,商議管護措施。“現在村民看到垃圾會主動撿,發現偷釣會及時報,保護河湖成了習慣。”符文學介紹,鎮里還開設了“生態小課堂”,組織村民及中小學生參與濕地清理、鳥類觀測,培養環保意識。
如今的南洋嘴村,漁民變成種養戶。稻蝦田的生態循環維護著湖水的潔凈,潔凈的湖水又為稻蝦提供優質水源,形成“護湖—興產—富民—再護湖”的良性循環。10年來,村里未發生一起重大污染事件,未出現一起非法捕撈行為。
從“靠湖吃湖”到“守湖興湖”,南洋嘴村用10年實踐證明,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可以并行雙贏。這顆西洞庭湖畔的明珠,正以稻蝦肥、湖水清、候鳥歸的生動圖景,書寫著長江大保護的基層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