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高玲 曾玲 蔡文龍 文/圖
誰能想到,進入秋天,常德的街頭就像打翻了調色盤,嫩黃、淺紅、深紅先是輪番登場,然后同臺演出,街頭巷尾也從明亮瞬間變成斑斕,如同在藍天白云下展開了一幅幅畫卷。
唐代詩人劉禹錫貶謫朗州時曾寫“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這句詩可以讓我們大膽地展開想象,唐代常德植有欒樹,1200多年前的詩人秋日漫步,見欒樹花開,遂詩興大發,脫口而出“數樹深紅出淺黃”。時至今天,我們也難以找到比這更契合的表達。
欒是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明確記載的樹種,見于《大荒南經》《大荒北經》等多篇文獻,“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寥寥幾語,寫活了欒樹的生平與樣貌。
這神話中的“林間隱士”,不知何年“跑”到常德,成為詩里風光、眼前景色。從柳葉大道轉入常德大道,上青年路,然后沿著車水馬龍的老城區向西,駛上龍港路,一路之上,只見欒樹用色彩點燃了一條條街道,好像是有人提著綠色、黃色、紅色的顏料一路刷過去的。
市城區水星·香榭里住宅小區的大門兩側,欒樹的枝頭異常熱烈,綠是沉靜的,黃是明凈的,粉是明媚的,紅是奔放的,每棵欒樹的樹梢都像一個舞臺。從小區里走出來的居民,立即就被這種熱烈粘住目光。小區對面的公交站臺上,幾位等車的市民都舉著手機拍照。這是9月12日下午,記者在常德市城區青年路上看到的場景。這些照片很可能會在當天或者幾日后,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及其他社交平臺。幾周前,微信網友“宇文川穹”就發了龍港路的欒樹視頻,好似綠色的枝頭停滿了黃色的飛鳥。沒幾天,網友“檀木先生”的美圖又亮相朋友圈,嫩黃與深紅襯著碧藍的天空,明亮干凈,一如壁紙,配文亦與照片輝映:一棵欒樹開花有先后,有些已結出嫩果,更多的花卻正接連綻放——一邊是落花滿地,一邊是繁花滿樹。它們就這樣層層疊疊,黃的花、紅的果、綠的葉,交織出繽紛的層次,把整個初秋渲染得明亮而熱烈。
一陣秋風,那小小黃花隨風搖落,地上就鋪了一層碎金,密密匝匝的,若是有幽香,人們定會想起“人閑桂花落”。幾陣秋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就有了異樣,黃色中慢慢地透出些紅,先是粉紅,然后深紅,最后魔術師般變出一串串紅色的小鈴鐺,仿佛“紅孩兒”一個翻身躍上了舞臺,黃綠間雜的枝葉頓時生動起來。
這樣的場景轉換,是一棵樹的春華秋實,也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陪伴。不管你以怎樣的方式走上常德街頭,幾乎都能與熱鬧的欒樹碰個正著。開車的人,若紅綠燈的背影板是黃花紅果,那等待似乎也變得美好了;散步的人,轉過一個街角就被滿樹的絢麗吸引,不由自主地拿出了手機;過街的人,抬頭之間見樹梢一片烈焰燃燒,斑馬線上的腳步也變得輕快。走過那些栽種柳樹、香樟、梧桐的街道,你正遺憾這里未植欒樹時,突然便有一兩株跳了出來,仿佛“埋伏”已久,只為給人驚喜與驚艷。初來常德的旅人,打開窗戶的剎那,看到長街如畫,心頭會涌起難言的喜悅與激動,這也是一座城市對客人溫柔的擁抱。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欒樹花“如金雨灑落”,果實似“小燈籠”。欒樹的花語是“奇妙震撼、絢爛一生”,同時包含著堅毅與自由的象征意味。或許,這絢爛就曾經如刺破云層的陽光,驅散過史鐵生生命中的陰霾。
從《山海經》里走來的欒樹,喜光、耐寒、耐旱,不挑土壤,生命力頑強,就像沅澧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面對困難百折不撓,不管遭遇多少風雨挫折,也要追求“奇妙震撼、絢爛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