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志英 通訊員 劉穎 文/圖
每天早上7時30分,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常德市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診室總能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放射科主任鄒永凱,坐在放有兩臺顯示屏的桌子前,用鼠標左右移動黑白影像,認真審閱每一張影像圖片。作為放射科主任,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用精準的影像診斷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的依據,成為他們洞察病情的“眼睛”。
2013年,鄒永凱的“火眼金睛”改變了郭女士的命運。當時,郭女士只是來醫院常規體檢,但鄒永凱卻在她肺部影像中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微小結節,憑借多年的經驗和敏銳的直覺,他判斷這個結節屬于高危結節,可能是早期肺癌,并建議郭女士盡快復診。如今,10多年過去了,經過治療,郭女士依然健康地生活著,而這段經歷僅是鄒永凱職業生涯中無數個“火眼金睛”故事中的一個縮影。
“影像診斷容不得半點馬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為了練就這雙“火眼金睛”,鄒永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利用業余時間翻閱大量國內外醫學期刊,學習最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和疾病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此外,三醫院是武陵區、柳葉湖旅游度假區醫聯體牽頭單位,為更好地服務患者,鄒永凱積極推動成立了武陵區影像專業質量控制中心,24小時免費為醫聯體成員單位提供遠程影像診斷服務。在他的帶領下,這個微信群已經匯聚了117名一線放射人員、臨床工作人員以及市衛健委的專家。
前幾天,永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了一名5歲的小患者,家長懷疑孩子膝關節變形,照片后社區醫院的醫生無法確定是否有變形,鄒永凱仔細判別,排除了家長的擔憂。據統計,僅2024年,他就完成了近700人次的遠程會診,為基層醫院解決了大量疑難病例的診斷難題。
“每一份影像報告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鄒永凱要求自己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份影像資料,這種工作作風也影響著科室的其他成員,形成了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力求為患者提供最準確診斷結果的科室文化。
【專家簡介】
鄒永凱,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常德市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常德市醫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德市醫學會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常德市放射診斷質控中心委員、常德市抗癌協會理事會理事。從醫30余年,在放射醫學影像DR、CT、MRI診斷方面經驗豐富,撰寫過《腦靜脈竇血栓的影像診斷》等多篇國家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