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志英 通訊員 曹景雯 彭薇凝 曾宇 文/圖
“現在看病方便多了,不用換個醫院再反復檢查了,不僅節約了時間,也省了不少錢。”12月初,轉院到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患者李先生因為近期的彩超和CT檢查結果在互認范圍內,免去了重新檢查的繁瑣。
醫療機構的重復檢查檢驗,一直是患者看病就醫過程中反映強烈的問題。這些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回應群眾訴求,探索醫療領域保障健康、服務群眾的新路徑,以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為契機,以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為切入點,提升診療效率,減少患者負擔,讓優質醫療服務觸手可及。
今年8月以來,在全省推進三甲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基礎上,常德市主動先行、率先將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廣到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明確互認項目臨床檢驗結果97項、醫學影像檢查結果100項,實現了市縣兩級全覆蓋。
張先生在桃源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住院時,醫生查看了他此前在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檢查結果單后,判斷檢查結果仍具有參考價值,無需重新做影像學檢查,這為張先生節省了300多元的醫療費用。
為解決患者在不同醫院間重復檢查、繳費負擔重等問題,市委市政府將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作為重點民生實事高位推進。市委書記羅毅君親自帶隊到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詳細了解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便民服務等有關情況。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振宇多次專題聽取匯報,推進此項工作落地落實。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何藝輝親自督辦,深度介入,確保落實到位。副市長周代惠定期調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李芳先后召開黨組會、工作部署會、問題整改研討會等,多方調研座談,全方位布局,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讓互認措施真正落地
“長期以來,患者更換醫院看病,就得不斷重復檢查,不僅讓患者支出更多費用、耗費更多精力,也浪費了醫療資源。面對這種‘梗阻’和‘壁壘’,患者既不理解也很無奈。”市衛健委醫政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破解“多頭檢查”“重復檢測”的頑疾,市衛健委出臺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認項目、互認范圍、互認標識作了統一規定,在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堅持應認盡認,規范診療行為,避免患者不必要的重復檢查。
打破醫療機構之間信息壁壘,是結果互認的前提。全面摸清信息化底數,統籌安排現有資源,積極對接省衛健委推進互認信息化平臺建設,在不增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逐步實現檢查檢驗結果跨醫院、跨層級、跨區域的智能檢索、即時調閱、互認共享。
檢查檢驗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是結果互認的基礎。各醫療機構強化檢查檢驗科室的質量管理,主動推動互認項目目錄、項目編碼和質控標準統一,全市31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已完成貫標。同時,各縣域醫共體充分發揮會診、影像、心電三大資源遠程共享中心作用,94%以上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上級醫院建立了醫療協作關系,全力保證醫療質量。
提高群眾知曉度,是結果互認的關鍵。全市33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通過利用顯示大屏滾動播放互認清單、擺放宣傳展板和海報、微信公眾號置頂檢驗結果互認內容等方式大力開展宣傳,最大程度讓群眾知曉、理解、支持。
使互認成果直達民心
52歲的邱女士因上腹部疼痛到湘雅常德醫院就診。接診醫師得知她5天前剛在漢壽縣人民醫院就診過,便調取了CT報告等醫學檢查結果,補充完成相關檢查后,當即給她開了住院證,辦理住院手續,為邱女士節省了時間和金錢。
各級醫療機構積極響應號召,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優化內部管理,克服困難,在相關業務量減少,收入受到影響的情況下,依舊堅定推行互認政策。市一醫院積極升級現有設備,優化信息系統。市一中醫院自創“四步曲、3W原則”流程,讓互認更順暢。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組織人員開展工作培訓,進一步規范流程,細化操作,提升服務質量。10月以來,常德市在省平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累積次數和節省金額累計均排名全省第一。
市紀委監委駐市衛健委紀檢監察組緊盯民生熱點難點,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深入一線明察暗訪,對互認政策宣傳不到位、互認平臺操作界面不優、互認數據統計不精準等問題進行現場交辦,約談醫療機構4家,并持續對整改情況跟進監督,切實推動全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落地見效、惠及人民群眾。
截至目前,全市已實現7.8萬人次互認案例,為市民節省檢查費逾511.47萬元,真正做到了讓利于民。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不僅是一項惠民舉措,更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個新的突破點。“下一步,市衛健委將進一步拓寬互認范圍,著力完善市域二級以上醫院為主、縣域醫共體內為補充的互認體系,動態調整互認項目和參考時限,健全監測評估反饋機制,努力讓醫院回歸公益性,讓群眾共享改革紅利。”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李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