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說起紹興,大家可能會想到越國古都、紹興烏篷船、魯迅故里等標志性的文化元素,因此這里也以“古都、水鄉、名士”等詞而被大家熟知。走進紹興的倉橋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一起在煙火氣中體味文化傳承。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最近火出圈的“語文課本”視頻,當您走進在紹興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如臨其境。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位于紹興越城區,2003年被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這里以清末民初的水鄉傳統民居為主,目前有原住民800多戶,最大程度保留了歷史原貌。
倉橋直街所在的歷史文化街區,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作為越國古都,厚重的歷史文化也賦予了這里獨特的精神力量。大禹治水、越王勾踐、王陽明、魯迅等名人名事,成了這座城市奮發向前的文化驅動力。
浙江省紹興市名城辦副主任 黃夏峰:有一句話說,如果蘇杭是江南的眉目,那么紹興就是江南的風骨。我理解這句話也不僅僅是江南的風光山水,更多地體現在名人當中。比如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把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貫徹到底。
“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的安昌古鎮,現如今不僅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俗,而且把“紹興宣卷”“紹興祝福”“紹興師爺故事”等等非遺項目和旅游景點,穿插錯落在古街上,讓千年古鎮的傳統文化,變得熱氣騰騰。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保護開發建設指揮部成員 魏麗:安昌古鎮中保留了很多非遺項目,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都是我們生活業態,我們其實是保留和傳承這種生活業態,展示給大家,讓它原汁原味地體現出來。
“家門口”的文化自信
千年文脈延綿不絕
在紹興,有特色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紹興嵊州市崇仁古鎮,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不僅古建筑群規模宏大,而且保存完整,明、清、民國發展脈絡清晰可見。磚、石、木三雕工藝精湛,題材豐富。一起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崇仁,感受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正在修繕的古建筑,是最具紹興嵊州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臺門。所謂的臺門,起初是對有身份人家住宅的稱呼,現在是對有一定規模、封閉獨立的院落的統稱。“紹興城里十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臺門足足三千零”,可見以前紹興地區臺門數量之多。負責人告訴記者,臺門修復堅持“修舊如舊”原則,所以進度較慢。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崇仁鎮文保所負責人 吳江:從2015年開始一期二期三期,現在到了第四期修繕工程,已經陸陸續續修繕了17個臺門。我們古鎮里面傳統風貌就是明清時候的,想整個古鎮風貌能夠保存下來。
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只有精心守護好,才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崇仁古鎮在不斷保護和修繕下,保存較完整的成片老臺門一百多座,風貌基本保持原樣,目前有不少老百姓的家,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 陳小娟:我發現保存的挺好的,像這種木結構的雕花,我還沒有看到過。能夠看到這些東西,就是看到活的歷史,就能從這方面去了解。再通過那些文字,都能夠了解得更清晰。
得益于坐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內部的優勢,當地的中心小學還開發了“古鎮小導游”課程,讓學生們利用拓展課時間學習古鎮的歷史文化和導游知識。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崇仁鎮中心小學語文老師 施霞:其實很多的小朋友雖然生長在崇仁,但對崇仁的古鎮不夠了解。所以我想通過這樣的課程,能夠讓小朋友們了解我們崇仁的古建筑、了解我們崇仁的文化。
幫助孩子們上好這堂“文化課”,樹立文化自信,能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現在教這些“古鎮小導游”學習的,還有志愿加入的志愿者。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導游 吳虹:這個就是文脈的一種保護,有些是有形的,比如說像這種建筑,有些是我們的故事。我說咱們那個古鎮是一個活著的古鎮,這個活著指的就是文化。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