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苗瑞祥
近日,一部熱播劇《麓山之歌》在央視與芒果TV同步播出,引發熱議。這部劇與寫實的工業題材略有不同,既講述了個人在困境中努力奮斗,又展現了在其背后決策者們的心路歷程,是一部值得深挖的經典好劇,更是一部代入感十足的“現實劇”。
沒有夸張到失真的特效,也沒有媚俗、狗血的套路情節,而是用慷慨又充滿細節的敘事打動人心。近年來,工業題材的影視劇并不少見,《麓山之歌》另辟蹊徑,著重刻畫了還鮮有涉足的裝備制造業。在充斥著都市類、古裝類影視劇的市場上,該劇的播出如一股清流沁潤人們的心田。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我們的新時代”展播重點劇目、“迎接黨的二十大”主題電視劇重點項目,《麓山之歌》重點講述了麓山重工董事長方銳舟力推“重工換金融”計劃,卻被性格怪異的青年科學家衛丞闖入攪局。衛丞深信自己領銜研發的“麓山一號”可以一箭雙雕,既救企業于既倒,又揭開父親因一起吊臂事故致瘋疑案,卻不知“麓山一號”背后不但暗藏著上一輩人極大的秘密和痛楚,還面臨著或降或亡的生死危機。該劇從“改革與創新”中提煉戲劇沖突,把懸疑手法、詼諧敘事融入主旋律作品。尤其是董事長的“重工換金融”計劃,將不同的人物關系引了出來,讓觀眾在追劇時代入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反觀自身,進而思考所處的社會和時代。
質樸、細膩、真實,就在生產一線,就在管理現場,生動而又不被繁瑣復雜所淹沒,《麓山之歌》宛若大霧后的一抹陽光,于撥云見日后給予人們堅持的動力。晨興理荒、戴月鏖戰間展現的拼搏與創新,契合著無數工人們心底最真摯的心意,解釋了管理者各種“不合邏輯”的舉動,滿足了觀眾欲了解重工制造業的渴望,這大概也是本劇口碑頗豐的原因之一。
拋開題材與情節,該劇的精神內涵更為重要。該劇真實反映了我國重工業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是堅持自主搞研發還是先解決上萬工人的吃飯問題?是將專利賣給競爭對手獲取豐厚資金還是堅守初心繼續服務于無法提供資金的國有企業?這些選擇的背后是一套價值觀的支撐,更是主流聲音的傳遞。先進的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與工人之間,從摩擦到磨合,從排斥智能生產到利用技術和諧發展,他們從彼此誤會、看不起,到后來凝心聚力、通力合作,最終自主研發出長期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我們未來搶占發展制高點最堅實的后盾,是我國發展的本錢。從我國的第一輛國產車、第一根無縫鋼軌、第一輛自主設計制造的高鐵,到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甚至中國高鐵標準成為了世界高鐵標準……我們從零起步、由弱到強,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制造的核心技術一定要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不斷提高制造業水平,絕不脫實向虛。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破難題闖世界。《麓山之歌》劇中不僅有決策者的擔當,有一線生產者的勞作,更有奉獻者的無私,是他們共同擦亮了三湘大地的新名片——先進制造業。《麓山之歌》所體現出的主旋律之歌由我們每一位勞動者譜寫,為我們每一個人歌唱,我們的奮斗定會讓這首歌飄揚在廣袤的大地上,越唱越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