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文 王明睿/圖 2月27日上午,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陶家崗屋場前的一塊小山坡上,幾位村民正忙著給新栽培的橘樹培育新肥。“大家抓緊時間施肥,現在天氣好,正是橘樹生長的關鍵時刻!”其中一位年齡稍大的中年男子不斷地叮囑眾人。
當日,記者跟隨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干部覃仕兵走進該社區陶家崗屋場。穿過一條寬敞的水泥路,遠遠地看到一棟兩層小樓矗立在一片綠茵之中。覃仕兵介紹,小樓就是“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的辦公樓,也是一家規劃中的農家樂。
當我們邁過門庭時,老板豐英臣熱情地迎了上來:“歡迎歡迎!”他一邊招呼我們一邊指著屋外大片的果園介紹說:“左邊這片是脆桃園、前面是葡萄園,那邊是魚塘和蔬菜園!”我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遠望去,網格化的果園里,大片的綠葉在暖陽中翩翩起舞,不時傳來陣陣“沙沙”的聲音,魚塘明凈的水面在微風中泛起陣陣漣漪,讓人心曠神怡。
61歲的豐遠柏是合作社早期的主要負責人,也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回來的時候,我就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鄉親們都很勤勞卻賺不到什么錢呢?我最終找到了答案:單打獨斗,農產品形不成合力,沒有品牌!”豐遠柏找到豐英臣等人一商量,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一致決定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
村里的年輕勞動力大部分都選擇了外出務工賺錢,部分留守在家的老人們思想保守,無法理解豐遠柏他們的思維,“你們的脆桃3塊錢一斤是不是都沒人要?但是通過合作社來統一包裝銷售,可以賣到6塊一斤甚至更高,對不對?我們只有集合所有人的力量,才能達到致富的目的。”在豐遠柏多次上門推心置腹的開導下,村民們開始慢慢接受了他的建議。
2014年,石門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終于在村民們的歡呼聲中掛牌成立,當年,合作社流轉了整個屋場43戶農戶的2000多畝土地。經過統一規劃和包裝,如今,脆桃+葡萄+菜園+臍橙+魚塘的集體經濟模式已經規模初成。“我們所有人不漏一戶的全部成為合作社的股東。因為種植業需要一定的培植期,相信不久我們就能見到當初設想的盛況。”豐遠柏信心滿滿地說。
合作社成立之初,急需解決交通問題。“當初修這條水泥路時,我們43戶人家100多人全部上陣,干得熱火朝天。楊群高是一名退休教師,年紀太大了,我們就要求他不要參與體力活,他覺得不好意思,就主動買來饅頭、綠豆沙等生活物資,硬是陪著大家一起,直到半個月后水泥路通車才回家;前年下大雪,馬路上被雪覆蓋了不能行車,也是大家全體出動,幾個小時就將雪鏟得干干凈凈……”回憶起這些感人的場景,豐遠柏眼中閃現著晶瑩的淚花。
因為種植業的培植周期和規劃周期較長,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目前的經濟效益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是我們的整體規劃已經成型,果園的布局也已經到位。鄉村振興,首先要振興村民的思想認識和文化水平,只有思想跟上了,我們才能發展產業,才能真正脫貧致富。”覃仕兵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