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陳歡 通訊員 伍賢孟 文/圖
水蛭,俗稱螞蟥,不少人聯想起它多少都會覺得有點頭皮發麻,但在裴雨林眼里,這東西可是讓他致富的大寶貝。
50歲裴雨林是安鄉縣安全鄉槐樹村有名的水蛭養殖大戶。裴雨林早年在浙江打工,承包一些園林景觀建設及燈光亮化工程。2022年,母親被診斷出癌癥,家中兩個孩子又需要人照顧,于是裴雨林辭掉工作回到家鄉,一邊照顧家人,一邊謀劃生計。
“在外打拼多年,一直是幫別人打工,其實我心里一直想自己創業。水蛭養殖我以前在浙江的時候見人干過,周期短,收益高,我很看好,也想試試,搞得好的話還能拉動村里人一起賺錢。”說干就干,裴雨林將房子做抵押,承包了一塊養殖基地,開始養殖金錢蛭。
靠著在外打拼積累的見識與人脈,加上勤奮學習和四處實地考察,裴雨林很快就掌握了水蛭的培育技術。“現在收料、下產床、產繭,挖繭、孵化、下水、精養等技術我都已經學會,包括后期的銷售都不用愁,以前在浙江認識不少老板,我一個電話,他們就會立馬過來收貨。你看,我手里抓的不是一把水蛭,是一把把的錢吶。”裴雨林撈起一把水蛭打趣地說。
近年來,隨著野生水蛭數量銳減,水蛭在藥用市場上供不應求,水蛭價格水漲船高,也給裴雨林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我養殖的是金錢蛭,它不吸血,主要以螺、蚌等軟體動物的體液為食,且有很高的藥用和經濟價值,在市場上十分緊俏,供不應求,今年水蛭鮮品每公斤270元,干品每公斤高達1700元。做成藥粉,可賣到350元一克,是名副其實的‘軟黃金’。”裴雨林向我們介紹道。目前,養殖基地規模將近20畝,每畝可帶來10萬元的經濟效益。
養水蛭對技術要求非常高,收料的時候需要精心挑選,從孵化到下水都要悉心照顧,它吃的飼料田螺每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捕撈、養殖。“去年我從村里雇了不少人來幫我干活,最多的時候一天就有40多個人,去年一年我光開工資就花了17萬。”裴雨林致富的同時,不忘惠及村民,幫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我才干了一年就賺了不少,因此我想拉更多的人一起來合作,人多力量大,有錢一起賺。不管是誰,想過來學水蛭養殖的我都免費向他傳授技術。”下一步,裴雨林計劃將養殖規模擴大到100畝,把自己的“蛭”富經向周邊村民推廣,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育種苗服務,帶動更多鄉親共同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