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船工號子是流行于澧水流域的一種勞動號子,產生于明朝中葉,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勞動場面為主題,沒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詞,也不需要專門從師,全憑先輩口授,代代相傳。這些號子大多因時因地因人即興而起,脫口而出,雖然比較通俗,但豪氣沖天,充滿了藝術魅力。一般是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氣勢磅礴,渾厚有力。另外,也有專門唱給船老板和旁觀者聽的號子,如“高山烏云即刻到,拉纖好比過天橋。泥爛路滑難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風兒吹來河兒彎,情哥搭信要鞋穿”等等。由于澧水流域山高水急,河面狹窄,灘頭礁石較多,行船運貨十分艱險,故船工號子高亢有力、節奏明快、襯詞多于唱詞、富有大無畏的戰斗精神。該類船號以搖櫓數板為主。
澧水船工號子因水流湍急、灘多、水情復雜,大致可分為三種:裝載用的號子,裝載較笨重貨物時唱;下水用的號子,即搖櫓號子,有“三幺臺”“平板”“數板”“高腔”四種;上水用的號子,有“拉纖號子”“扯帆號子”“換水號子”“過崗號子”“收纖號子”等。按演唱速度分慢板、平板、急板三種,唱腔各具特色,能有力刻劃船工行船時那種堅毅、勇敢、勤勞的性格和氣質,生動地表現船工們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從事撐篙、搖櫓、拉纖時的情景。
1956年中央音樂研究所楊英瀏帶領的民間音樂搜集小組對澧水船工號子進行了專門收集整理,后由湖南省歌舞團組織排演,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匯演獲一等獎,不久中央歌舞團民族樂團重新組排在京公演后,并到莫斯科、匈牙利等國家演出獲國際大獎,同時中國唱片公司出版發行唱片,196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播放。1980年《中國民歌》第一卷重新刊登歌譜,1981年又被選編在《湖南省民間歌曲選集》,列為中等師范音樂教科書。
2006年,澧水船工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常德市文化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常德日報
手繪/資料整理:湯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