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羅舒晴 文/圖
“嘎、嘎、嘎……”初冬的清晨,太陽剛剛露出淡紅的臉蛋,澧縣涔南鎮曾家河社區村民肖超軍就揮舞著雙臂驅趕鴨群。一大群鴨子從鴨棚中沖出來,張開翅膀沖向河堤上、水塘里,歡快地覓食。肖超軍褲腿卷得老高,儼然一副“鴨司令”的模樣。
走進肖超軍家的庭院,他的妻子正忙著收拾鴨舍的飼料,小女兒專注地看著電視。“以前困難的時候,哪里會想到還有今天這樣的生活,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家才能過上好日子!”肖超軍感慨。
肖超軍家里每年可出欄3000多只鴨子,包括銷售鴨蛋,年收入近7萬元。如今,肖超軍依靠政府部門的扶持和自己勤勞的雙手,搖身變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大戶。
今年50歲的肖超軍,在脫貧前,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可沒現在那么滋潤:他們兩口子原本在外務工,一年下來也能有幾萬塊錢的收入,可是隨著大女兒確診為腎炎綜合征,小女兒又患有先天性腦癱,妻子不得不回家照顧姐妹倆,生活的重擔落在了肖超軍一個人頭上。
“娘仨兒都在家里,兩個女兒都生病了,她一個人怎么照顧得過來?我又怎么能在外面安心做事呢?”肖超軍回憶起早幾年前的日子,還是一陣心酸。
2016年,肖超軍家的困難情況引起了村兩委的注意,他們一家人也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自那時起,低保補貼、殘疾人政策、教育資助、醫療救助等政策補助陸續落實,孩子的教育、女兒的醫藥費都不用操心,政策上的兜底讓我沒有了后顧之憂,我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去開創自己的事業了!”肖超軍激動地說。
肖超軍吃苦耐勞,有一定的養殖經驗,“看著自家院子里那幾只活蹦亂跳的鴨崽,我就在想啊,是不是可以多養點兒,把它們發展成產業,既照顧了家里,也可以實現在家賺錢的夢想。”當年,肖超軍就在妻子的支持下,拿全部積蓄購買了幾百只鴨苗,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這批鴨苗成長很快,當年年底被搶購一空。“當年就獲益幾千塊錢,這堅定了我發展養殖業的信心!”看到賬面上不斷攀升的數字,他激動不已。
試水成功后,肖超軍開始琢磨怎么從小規模的養殖發展為大規模的產業這個“課題”。“這光靠我一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資金和技術是橫在面前的兩個難題!”肖超軍最終決定向村兩委和結對幫扶責任人求助。
“你放心,國家有小額信貸的扶持,你只管放心大膽地做,錢的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只要有我們駐村工作隊在,你就不會一個人干,產銷問題你不用愁!”得知他的計劃后,村兩委的干部和結對幫扶責任人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他們的話像是一針強心劑,消除了肖超軍的種種擔心。
養殖業不僅需要勤勞的雙手,更需要技術的支撐。在村兩委和幫扶人的支持下,肖超軍相繼參加了鎮、村兩級的技術培訓班,認真學習了雞、鴨的養殖技術。
學成歸來后,村兩委和幫扶人又很快幫他落實了小額信貸資金。“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助,讓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我真是越干越有勁了!”肖超軍說,為了不辜負好心人的幫助和自己心中的夢想,他一頭扎進了養殖事業中,只要遇到鴨苗商或者其他養殖大戶,他都會追著虛心向他們學習養殖技術,慢慢摸索和積累養殖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的養殖技術得到極大提升,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最開始才300多只,現在每年可出欄3000多只鴨子!”肖超軍笑著說。
越做越大的養鴨產業也讓肖超軍漸漸產生了“甜蜜”的煩惱。“得讓鴨子跑起來,總不能天天在養殖棚里投喂食物,拉出去遛一遛,在堤上跑一跑,肉質才好,產蛋才多。”堅持原生態養殖的肖超軍,只要有空就會帶一部分鴨子出來“遛彎”,剛開始總會少幾只鴨跟著回去,這可讓他吃了不少虧,不得不寸步不離地守著“遛彎”的鴨子。
“慢慢地鴨子們都習慣了自己的活動范圍,再也沒有出現過鴨子跟丟的情況。”肖超軍頗為得意地說,現在自家的賬本上開始有了存款,“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靠著誠信經營,鴨蛋品質好,肖超軍積累了許多客戶資源,不少人爭著向他訂貨。“這些鴨子啊,你看它們一個個膘肥體壯,長得多好!”肖超軍看著這些憨態可掬的鴨子露出甜蜜的微笑。
“靠雙手奮斗的才是長久的!”肖超軍說,雖然每天從早忙到晚確實辛苦,但日子過得很充實。現在生活已經完全得到了保障,接下來他將會把更多心思用在養殖規模的擴大上,努力帶動更多人成為致富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