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11月24日,常德日報刊登了《我市超七成物業小區建成電動車集中充電設施》的消息。目前,我市841個物業小區共建成電動車集中充電設施2200多組,有充電車位2.4萬多個,電動車充電更加方便和安全。
沒想到,這則消息卻引起了我市新能源汽車車主的關注和討論。不少新能源汽車車主在“常德論壇”留言和跟帖,希望小區集中充電設施不要僅限于電動車,也要盡快向新能源汽車“擴容”,破解新能源汽車車主“家門口充電難”的現實問題。
如今,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追捧,新能源汽車的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23年8月,我國乘用車市場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37%。業界預測,到2025年,這個數字或將達到50%。如此龐大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對新能源汽車的配套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來,我市街道上行駛的綠牌車日漸增多,增長的充電需求與不足的充電設施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凸顯。
市民反映的“充電難”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充電樁離家遠,每次充電要來回折騰兩三個小時;充電樁太少,每次要排隊等待很久才輪得上。有的車主說天太冷或太熱時只好去商場的地下停車場充電,但“停車費又是一筆額外開支”。有農村新能源汽車車主在跟帖中說,農村目前幾乎是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盲區”,希望能在農村建設一定數量的充電樁。總的來說,“找樁難”“排隊久”“耗時多”是我市新能源汽車車主發帖和評論中的高頻詞,車主希望自己的“充電焦慮”能夠被政府和相關部門看見,希望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也能像電動車充電設施一樣進小區,滿足車主“最后一公里”的迫切需求。有一些網友呼吁,應鼓勵新能源汽車車主在小區內的自有車位安裝充電樁,以緩解公共充電設施的壓力。
充電設施與車輛增速之間的矛盾,不是我市的特有現象。日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主要城市充電基礎設施監測報告》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確實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充電設施的不足。
可以說,充電基礎設施的數量、分布、類型、功能和服務等要素,都直接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出行體驗和購買意愿,也是一座城市對新能源汽車是否友好的重要指標,更是一座城市對新事物接納度的具體表現。如果充電設施建設長期滯后于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必將制約新能源汽車的進一步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綠色發展的步伐。各級政府要著眼于新能源汽車的長遠市場前景,科學布局,合理建設,并在政府主導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快建設公共充電樁和快充體系,維護和完善已建成的充電樁點,盡快縮小充電設施與車輛數量之間的差距。
此外,廣大農村地區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重要的潛在市場,可以提前將農村居民充電設施建設納入農村配電網專項規劃、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等,為新能源汽車在農村的便利使用提供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