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上周五筆者去長沙,17時忙完工作通過“鐵路12306”APP訂返程高鐵票,一通操作,才好不容易把20時30分的車票“搶”到手。朋友提醒:“今天周末,回家的人多。”
寫這篇文章是在上周日中午,“鐵路12306”APP上,從14時40分起至20時08分,12趟“G”“D”打頭去長沙的列車票已被全部訂完。這讓筆者對“虹吸效應”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過去13年,快速安全的動車在華夏大地往復穿梭。它以高鐵樞紐站為“點”,以沿線城市為“軸”,在樞紐站周邊地區擴散形成范圍不等的“面”,聚集人才流、物質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又在“交通圈”圈外擴展聯接成“網”,引發了鐵路樞紐經濟區的涅槃重生,讓全國19個城市群用占國土總面積25%的土地吸納75%人口、創造了88%國民生產總值。
但同時演進的是:城鄉間移民逐漸被城市間移民所取代;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分化日趨明顯。湖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為6644.48萬人,比2010年增加74.41萬人,增幅1.13%。其中,長沙一地凈增300.38萬人,增量是全省的4倍多;常德、岳陽、衡陽、益陽流失人口均超過40萬人。提升城市吸引力,成為高鐵時代眾多三四線城市拓展發展動能的關鍵。
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城市功能的匹配。高鐵時代的城市轉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城市群適應交通方式變革、進行區域空間重塑、并構建起新型有序的空間體系的過程。我們要把提高城市品質擺在城市建設的重要位置,切實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實現從項目引領規劃向規劃引領項目轉變,突出規劃的戰略性、前瞻性、科學性,按照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的理念,優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努力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環境,強化作為節點城市的支撐和吸納能力。
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城市溫度的彰顯。城市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我們要以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為重點,提升城鎮的宜居度;以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就地市民化為牽引,提升城鎮的承載力;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導向,提升城鎮的人民性。同時,還可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探索建立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的城市空間更新模式,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感、舒適度,釋放和彰顯城市的溫暖。
提升城市吸引力,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城市特色的塑造。任何與一二線城市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是發展機會。常德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城市特色元素是水。我們可以繼續將城市定位與基礎設施建設、市容市貌管理、環境治理與保護、文化旅游資源整合等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深入發掘、定義和延伸水文化的空間和肌理,按照“城景一體全城5A”的理念,把常德建設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休閑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讓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來壯大城市的產業、財富和動力,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