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游濤 范顥桓 文/圖
華燈初上,漫步在常德河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古樓閣臨水而立,時光好似在此放緩了腳步。
穿過熱鬧的人群,走進街道深處,在一片霓虹閃爍間,濃郁的骨湯香氣撲面而來——“家門巷·常德米粉”的灶臺正騰起氤氳熱氣。
匠心始于一粒米
早晨7時,城市逐漸蘇醒,“家門巷·常德米粉”的廚房便亮起燈光。老師傅將精選的筒子骨放入大鍋,開始了長達6個小時的熬制。
“常德米粉的獨到之處,首在選米。”店主介紹道,“必須選用優質的早秈米,這種米黏性適中,制成的米粉既柔韌又爽滑。浸泡也是制作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將選好的大米放入裝滿水的大缸,泡上5到8天,才能磨米漿。”
在店鋪的門口,最引人注目的是左右兩側整齊排列的大缸,步入門中,右側擺放著磨米的石磨,左側墻壁上則詳細介紹了米粉制作的工藝流程。大米經過浸泡、磨漿、濾水、煮制后,被放入特制的木桶中,用圓木板蓋住,再人工擠壓,瞬間成了細長的米粉。
2016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常德米粉始于東漢初年,從最初的“漏斗皮”發展至今,已成為老少皆宜、馳名全國的地方美食,是提升常德知名度、代表常德印象、促進與各地飲食文化交流的城市名片。
老物件里的城市記憶
走進店內,宛如步入一個小型城市博物館。墻上掛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結婚證書、農副產品派收購證、糧油供應證等各種舊證件,還有農村學大寨家庭手冊、毛澤東語錄等勾起時代回憶的老物件。
最吸引顧客的是大廳墻上一塊寫著“常德米粉館”的招牌,落款地址為“大河街13號 朱氏之印”,店主介紹,這來自一家上世紀的老粉館,粉館關門后,他們特意尋訪到原店主的后人,將招牌請到店中。“這些老物件都是我們特地從常德百姓家中收集而來,每一件都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故事。”
目之所及,大廳一側是開放式廚房。廚房的臺面設計得很低,沒有玻璃阻擋視線,顧客可以隨時站在窗口前,觀看一碗米粉從下鍋到裝碗的全過程。在氤氳的熱氣中,還能看到廚房旁櫥窗里陳列的老式米粉制作工具。舊物與新技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在此完美交融,仿佛時光在這里實現了對話。
嗦粉看戲 品文化傳承
傍晚時分,店內逐漸熱鬧起來。顧客們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配上特制的碼子,酣暢淋漓地“嗦”起來。店堂內的小舞臺亮起燈光,特邀的常德絲弦演員登臺亮相,婉轉的唱腔回蕩在店堂內。這正是該店口號“嗦粉看戲,常德記憶”的真實寫照。
非遺不是擺在博物館里的死物,而是活態傳承的文化實踐。如今,常德河街已成為向世界展示常德的平臺,而家門巷這家店也成為向大眾展示常德米粉文化的窗口。來自廣東的游客陳先生贊嘆:“坐在古香古色的店堂里,聽著傳統音樂,吃著鮮美米粉,仿佛觸摸到了常德的靈魂。”
店主介紹,湖南家門巷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常德米粉協會指定,以“常德米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向外推廣,并規范本土“常德米粉”制作工藝和食用標準的連鎖經營和管理企業,被中國餐飲協會授予《中華餐飲老字號》品牌。目前在廣東、廣西、海南擁有直營門店12家,加盟門店近63家,2021年被中國飯店協會評為“米粉餐飲連鎖影響力TOP品牌30強”。
“我們在力爭在5年時間內,讓‘家門巷·常德米粉’門店突破500家,讓更多人通過這碗粉了解常德文化。”
一碗米粉,盛滿了沅江水的甘甜,更融入了常德人的匠心。從6000多年前城頭山原始城邦里灑落的一粒米,到如今承載著城市文化記憶的米粉,在這里,美食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