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鄭彥 7月25日,湖南省武陵監獄與常德麻質畫非遺保護單位——常德市九層麻質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簽署“非遺共建合作”協議。隨著朱砂落印,掌聲四起,湖南省武陵監獄常德麻質畫非遺傳承基地正式成立,也宣告著常德非遺項目首次納入監獄教育改造體系。
作為常德市縣級非遺項目,常德麻質畫誕生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由原常德黃麻紡織廠聯合省、市知名藝術家共同研發而成。該畫種不僅獲得國家專利,更被業界譽為“世界首創新型畫種”。今年3月,一次非遺體驗活動讓湖南省武陵監獄教育改造科工作人員與常德麻質畫代表性傳承人張雙會結緣。于是,一場試驗性的“非遺進高墻·文化潤人心”項目,在監獄領導的支持和張雙會的承接下開展起來。4月中旬以來,她每周有兩天進入監管區,給監獄篩選出的服刑人員上課。這些“特殊的學員”大多具備美術、書法專業基礎,也有部分雖無相關專業基礎,但學習意愿強烈。截至目前,培訓人數累計超過30名。
“一開始我還擔心,給服刑人員做非遺培訓,無論是監獄方還是我自己,都是從沒有過的挑戰。”張雙會說,她給學員講解常德本土文化、麻質畫的緣起,展示代表作品、示范創作步驟……一段時間后,當學員們提起筆時,她驚喜地發現,每一個都能全身心投入創作,甚至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進了作品中。
“當五彩繽紛的麻粉從我手中撒落,在麻布上聚集成漂亮的圖案時,我感覺好像新生活的縷縷陽光也撒播進了心里。”一名23歲的服刑人員在監獄內刊投稿中這樣寫道。他的畫作融合桃花、河街元素,詮釋了心目中“桃花源里的城市”。一名即將刑滿釋放的服刑人員說,自己8年沒碰過畫筆,卻在非遺傳承基地的學習中重拾技藝,萌生了憑借專長回歸社會的想法。
湖南省武陵監獄副監獄長毛志華認為,“非遺進高墻·文化潤人心”項目既能讓服刑人員在參與過程中重塑自我認知,為回歸社會儲備心理能量和專技能力;又能為常德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開辟空間,是監獄治理與文化保護的一次創新結合。
“傳承基地的成立,標志著項目從試驗性探索轉向常態化推進。”毛志華表示,監獄將把非遺傳承納入教育改造中長期規劃,以常德麻質畫為開端,分階段、分批次吸納更多服刑人員參與共建合作,通過深化監地協作,精細化教育改造,讓非遺成為服刑人員洗滌心靈、點亮新生的雨露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