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曾玉英 通訊員 張亞玲 文/圖
7月24日,石門縣蒙泉鎮種糧大戶董明新的早稻田里,一臺臺秸稈打捆機正在熱火朝天地作業,它們將一排排秸稈“吞”進去,再從機身后側“吐”出,錯落有致地堆放在田間,等待裝車運往下一個落腳點。與此同時,在石門縣鴻鑫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車間內,工人們將收來的稻草整理打包,準備送往周邊的肉牛養殖場。
董明新是種糧大戶,也是石門縣鴻鑫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合作社自2015年以來,專注農業機械化作業,擁有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烘干機、叉車、鏟車、秸稈回收等農機設備,具備全程機械化作業能力,年社會化服務面積超50000畝。2025年,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7000余畝,主要從事糧食、油菜、棉花的規模化種植與加工業務,秉持服務“三農”理念,推動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進程。
過去對水稻秸稈的處理,合作社基本是粉碎還田,但董明新覺得有些可惜,如何綜合利用秸稈,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近年來,他先后投入資金400多萬元,用來購買秸稈回收設備,并建立了一條秸稈加工回收生產線。通過外出考察學習,他將秸稈通過四種方式進行處理,實行資源化利用。
“對早稻秸稈,一部分進行粉碎后還田成為有機肥,一部分打捆后送給附近的肉牛養殖場,這個附加值不高,一噸只能產生200元左右的經濟效益。”董明新介紹。對于中稻和晚稻,因為不用搶季節,他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分級處理后提高附加值。去年9月,他和團隊前往貴州開拓秸稈綜合利用市場,和貴州茅臺集團稻草供應商達成合作意向。經雙方協商,稻草收購價格每噸達到1200元。交易方式可現金結算,也可以貨易貨,即用石門縣的稻草置換茅臺鎮的酒。
酒廠對制曲稻草的要求非常高,發霉發黑漚爛的都不要。要求長度在85厘米以上,最好能有95厘米,而且質量必須要好,顏色金黃,曬干無霉變。為此,合作社組織大量人工進行初選、精選,把質量好的稻草扎捆出售。
“1萬噸稻草大概只能挑選出7000噸質量好的供應酒廠制曲。除了自有的面積,合作社還在蒙泉鎮、夾山鎮收購稻草,這兩個鄉鎮產糧面積有10多萬畝,收草來源有基礎,雖然利薄,但量起來了,利潤還不錯。”董明新說。
合作社用稻草置換來的茅臺酒口感不錯,在石門縣周邊也好賣,合作社成員都喜歡喝茅臺酒,通過賣酒還額外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今年,董明新又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治沙公司合作,將稻草用于土壤沙化治理。內蒙古的技術人員將稻草捆扎成1米見方的草方格,插入沙丘表層,形成立體固沙網格,既能減緩風速、固定流沙,又能截留雨水、涵養沙土,為后續植被種植創造條件。
“內蒙古的稻草收購價格沒有茅臺酒廠的高,但質量要求也沒那么嚴格,剛好為茅臺酒廠挑剩的稻草尋找到出路,實現了稻草收益最大化。”董明新對這種處理方式也很滿意。
只要利用好,稻草渾身都是寶。在董明新看來,隨著秸稈綜合利用規模不斷擴大、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稻草正在從以往的“一把火燒”向“一把錢賺”轉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