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李霞 萬曉 凡葉會 文/圖
7月15日,烈日炙烤著大地。
早稻熟了,雙搶當口,一派繁忙。當日上午,記者走進石門縣夾山鎮三板橋社區吳志國的早稻種植基地,此時,石門縣耕地保護與質量監測中心的技術人員冒著酷暑緊張忙碌著,收割、打谷、測產、采集土壤樣品、記載數據……一個試驗小區接著一個試驗小區、一組數據連著一組數據,大家汗如雨下,正在認真“求解”今年早稻“高產與施肥”之間的密碼。
今年來,石門縣農業農村局從本縣實際出發,根據科學施肥規律,周密部署、精心設計,嚴謹實施肥料利用率、肥料校正及新型肥料試驗。在早稻肥料利用率試驗中,共設計五個處理區,分別為無氮區、無磷區、無鉀區及配方肥區、無肥區,每個處理區設3次重復,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測算石門縣水稻生產施用的氮肥、磷肥、鉀肥的肥料利用率。
本次試驗品種為中早35,于3月9日播種入泥,采用秧田軟盤地膜覆蓋育秧,4月14日進行大田拋秧,種植密度為25000蔸/畝,從7月15日開始收割。經過120多個日日夜夜艱辛探索,已是豐收在手、數據登表、“密碼”在握。
試驗測產結果顯示:各處理區產量差異明顯,不同養分對水稻產量有顯著影響,其中:新型肥料小區測產為614.16公斤/畝,配方肥小區測產為575.84公斤/畝,新型肥料比配方施肥平均每畝增產38.32公斤,增產幅度達6.7%,從產量角度分析,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配方是高產的關鍵,按全縣推廣此類配方施肥10萬畝計算,農業增效最低可達600萬元。
試驗還采集土壤樣品、土壤容重樣、水稻籽粒樣、水稻秸稈樣各18個送到省級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檢測。農技人員將根據樣品檢測結果進行全面分析匯總,得出更加合理的肥料配方與用量,為優化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這次試驗取得了超預期的成效,獲得了許多重要數據,破解了水稻高產施肥的一組組“密碼”,也為科學施肥增效、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