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通訊員 蔣菲菲 宋朋霏 文/圖
早上8時許,武陵區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工作室內,莫曉晞伏案的身影已映在窗上。桌上攤開的卷宗,記錄著一場橫亙多年的民間借貸糾紛。作為曾在審判席上度過近二十載春秋的退休法官,她如今的身份,是武陵區人民法院聘請的“特約調解員”,也是“銀齡調解工作室”里一把專開“矛盾鎖”的金鑰匙。
在武陵區,“銀齡調解工作室”的成立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對“積極老齡觀”的生動實踐。當經驗豐富的資深法官離開審判席,其專業智慧與洞察力并未隨之褪色。武陵區人民法院敏銳捕捉到這一寶貴資源,以全區16個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工作站為依托,將這些銀發力量編織成一張深入社區肌理的矛盾預警化解網絡。
退休法官們并非以威嚴的裁判者身份回歸,而是作為社區里的“三長”(片長、組長、鄰長),悄然融入信息群聊,成為街坊鄰里懂法律的知心老友。一旦捕捉到家長里短中升騰的怨氣“火星”,他們便第一時間介入。其獨到之處,在于一套化干戈為玉帛的“三步真經”——先以耐心“穩情緒”,再以情理交融“講道理”,最終用法律準繩“說明白”,力求將糾紛的苗頭熄滅于初燃之時。
莫曉晞對借貸糾紛的調解,正是這套心法的絕佳演繹。面對僵持的雙方,她沒有急于分割是非,而是讓當事人各自傾訴委屈,先讓激動的情緒泄洪。待氣氛緩和,她將多年審判中積累的類似案例娓娓道來,清晰地展示判決與調解可能帶來的不同后果:判決雖具強制力,卻耗時耗力,且易加深裂痕;調解則能靈活兼顧雙方核心訴求,維系一份情誼。最終,她以“誠信”為支點撬動共識:“錢債易清,信譽難贖,能握手言和,何必對簿公堂?”幾輪入情入理的分析后,原本針鋒相對的雙方終于卸下心防,在調解協議上鄭重簽名。
這化解的功夫,同樣浸潤在社區細密的日常里。某老舊小區因共用廚房引發鄰里多年積怨,調解員數次登門,在油煙彌漫的狹窄空間里,以“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訓喚起彼此寬容;面對因贍養老人陷入爭吵的子女,調解員則從民法典相關條款出發,結合孝道人倫,引導他們回溯父母養育恩情,最終促成贍養方案的共識。
不僅如此,退休法官們還深入社區開展“防范非法集資”“防養老詐騙”等普法宣講活動。大家熱情解答居民法律咨詢,認真講解民法典中涉及養老、醫療、贍養等相關法律知識和預防電信、養老詐騙等有關知識,張貼法治宣傳畫報,給老年群體送去自我保護的精神食糧。
今年上半年,“銀齡調解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詢180余次,調解矛盾糾紛1781件,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這些數字背后,是社區里減少的戾氣,是法庭前卸下的訴累。
銀齡調解的能量,更持續向服務企業、優化營商環境的縱深拓展。在訴前調解戰場,老法官們以專業智慧精準發力,為企業紓困。創新構建的“1+N”聯動機制,推動法院與行業深度協作,將“楓橋經驗”的精髓注入新興業態糾紛調解。
在一樁涉企合同糾紛中,調解員敏銳抓住雙方合作基礎尚存、僵持源于溝通不暢的關鍵,力促在線談判。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幾輪隔空調解下來,雙方不僅厘清合同條款,更重拾了信任,合作得以延續。今年上半年,“銀齡調解工作室”已經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開展在線調解246次,為當事人節省了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
莫曉晞和她的12位“特約調解員”伙伴,如同一座座安穩的橋梁,連接著法律的嚴謹與市井的溫度。武陵區人民法院的探索證明,那些沉淀于歲月深處的司法智慧與人生閱歷,在回歸社區土壤后,綻放出超越審判臺的生命力——它讓尖銳的對立消融于溝通,讓冰冷的條文生長出溫情。當退休法官俯身傾聽街巷里的紛爭,法律的莊嚴便化作可感可觸的暖流,悄然滋養著每一寸和諧安寧的日常。
夕陽熔金,映照著退休法官們走出訴前調解工作站的身影。退休不褪色,離崗未離心,昔日法官的法袍雖已珍藏,那份守護人間煙火的執著,卻在糾紛調解的天地里煥發出更深沉的光澤。這抹別樣的“夕陽紅”,不爭輝于天際,卻將正義之光,無聲灑向需要溫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