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曾幀 通訊員 楊樂庚 文/圖
7月14日,柳葉湖旅游度假區白鶴鎮同德村的早稻田里機聲隆隆,種糧大戶李劉政承包的200多畝早稻迎來收割日,3臺收割機穿梭作業,一天內便完成了全部收割任務。共收割早稻23.5萬斤。
當天上午8時許,同德村的田野間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枝頭。為搶抓晴好天氣,李劉政租借的3臺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忙碌,脫粒后的稻谷如同金色瀑布從傳送管傾瀉而下。
“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多了!”38歲的李劉政感慨道。他回憶,過去田地排水灌溉不便,機耕道不完善,機械作業困難重重。而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機械已能輕松進出農田,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不僅減少了未成熟稻穗的浪費,還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今年,李劉政共種植近300畝水稻,除200多畝湘早秈24號外,還試種了超高桿巨型雜交稻“聚龍8號”和荷優五香兩個品種。這些品種生長周期短,兼具高產、抗倒伏、適應力強等優勢。得益于良好氣候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雙重保障,今年早稻平均畝產可達1000斤,比去年增產10%左右。收割一結束,李劉政便啟動翻耕整地,無縫銜接晚稻插秧拋秧作業。“今年我購置了一臺旋耕機”,李劉政說,今年是他流轉土地的第三年,計劃逐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自主機械化。
近年來,同德村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農業機械化,鼓勵農戶規模化種植。全村已流轉土地1000多畝,培育4戶種植大戶,成立高標準農田種植合作社。下一步,全村將深化建設成果,擴大優質稻種植規模,讓高標準農田真正成為村民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