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王明睿 文/圖
炎炎夏日,遍地金黃。近日,安鄉縣18.4萬畝早稻陸續成熟,迎來收獲季。連日來,種植大戶們趁著晴好天氣,全力投入早稻收割工作,同時同步推進秸稈粉碎翻耕,為晚稻插秧爭取時間。
7月10日上午,記者頂著烈日走進位于安鄉縣安障鄉的安鄉縣盛鑫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育秧及種植基地。遠遠望去,一望無際的金色稻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串串金黃色的稻穗壓彎了青綠色的禾稈。
隨風波動的稻浪中,幾臺大型收割機正開足馬力來回穿梭。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金黃的稻穗被快速卷入機器。短短幾分鐘,干凈的谷粒就裝滿了收割機的存儲間,粗壯的秸稈則被收割機直接扎碎,從尾部騰起一幕“粉幕墻”,直接還田成了下一季輪作的肥料……
在負責人鄧建彪的帶領下,記者踏入了這片金色的稻田。此時,一臺已經裝滿的收割機在操作手的操作下,“屁股一撅”,金黃的谷粒直接“流”進了運輸車的車斗……
“轟隆隆……”隨著一陣巨大的轟鳴聲,數十只白鷺“嘩”的一聲騰空而起,迎著火紅的太陽飛向天際。
抬眼望去,幾臺旋耕機正在緊張工作,身后巨大的漣漪組成一朵蓮花,慢慢蕩漾開去……
“我們現在都是收割、大棚滾秧、翻耕等工作同步進行。近幾年,隨著農業機械的大力推廣,農業生產已經很少使用人力了。科技改變生活!現在的農業生產已經變成了享受,一種‘豐收’的享受!”鄧建彪感慨。
鄧建彪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為農業生產賦能的效果凸顯,以前,農民靠體力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累人,效率不高。如今,插秧機、旋耕機、播種機、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智能育秧工廠……一系列機械化、自動化的農業裝備在田間地頭輪番上陣,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讓農業生產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困境。
在大鯨港鎮龍明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里,一片金黃。3臺收割機在田中來回穿梭,將沉甸甸的稻穗快速切割、脫粒,隨后稻谷被裝車運往烘干中心。碎草機與旋耕機緊跟其后,把秸稈粉碎還田,翻整土地,為晚稻搶插加快了進程。
安鄉縣龍明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剛介紹,今年該合作社種植了近1500畝早稻,目前正在全力收割,預計5天左右能全面完成,每畝產量可達650公斤。收割和打田同步進行,整個“雙搶”工作預計7月15日全面完成。
為解決早稻收割后的秸稈處置難題,安鄉縣因地制宜,鼓勵種植戶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秸稈打捆離田等舉措,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為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龍剛表示,今年采用“雙碎”方式,收割機碎稻穗部分的草,旋耕機碎稻梗部分的草,既利于第二季作物生產,又不影響環境,避免了焚燒秸稈。
近年來,安鄉縣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強化政策激勵,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技術服務,推廣優良品種,有效調動了農戶種糧積極性。今年,該縣早稻種植面積共18.4萬畝,預計畝產量較常年提升10公斤左右,實現了早稻高產綠色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