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王明睿 通訊員 諸玲 文/圖 7月4日清晨6時13分,常德市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常德正式進入今夏高溫“烤驗”階段。市氣象臺預計,今天白天,全市包括武陵區、鼎城區、西湖區、漢壽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西洞庭管理區、津市市、常德經開區、柳葉湖旅游度假區、桃花源管理區在內的所有區縣(市、管理區),最高氣溫將普遍攀升至37℃以上。
據市氣象臺最新預報,此輪高溫天氣將持續發力。未來三天(7月5日至7日),晴熱高溫天氣將“加碼”,最高氣溫進一步飆升至38℃以上。持續的高溫酷暑,使得中暑、熱射病等健康風險急劇升高。直到7月8日至10日,受東風擾動及中低層切變天氣系統影響,常德市有望迎來一次降水過程,局地將出現大到暴雨,屆時高溫天氣有望得到階段性緩解。
連日高溫下,不少市民在戶外陽光下實測氣溫輕松突破40℃,卻疑惑為何氣象預報鮮少觸及40℃紅線?對此,常德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進行深度科普釋疑。
“氣象部門發布的氣溫數據具有嚴格的科學標準,是指在離地面1.5米高度、通風良好且避免陽光直射的標準百葉箱內測得的空氣溫度,反映的是大氣的真實狀態,具有普遍可比性。”預報員強調,“不存在人為壓低氣溫以避免停工的情況。所有預警信息,包括高溫預警在內,均嚴格依據實時監測數據并動態調整發布。”
那么為何市民實測溫度遠高于氣象預報?預報員解釋,公眾在戶外實際感受到的“體感溫度”之所以常常遠超40℃,甚至接近45℃,是三大“隱形熱源”協同作用的結果:
濕度“桑拿”加成:高溫伴隨高濕度時(桑拿天),汗水難以蒸發,人體自身的散熱機制失效,悶熱感驟增。
陽光“燒烤”直射:氣象站百葉箱設置在陰涼處,測的是大氣溫度。而在陽光直射下,地面實際溫度輕松超過50℃,柏油路面、汽車外殼等表面溫度更可達65℃以上,人體直接暴露在此環境下,感受到的溫度自然遠高于百葉箱溫度。
無風“燜爐”效應:空氣流動小(無風或微風)時,熱空氣持續包裹人體,阻礙熱量散發,加劇悶熱窒息感。
面對持續且可能加強的高溫酷暑,常德市氣象局鄭重提醒廣大市民務必高度重視防暑降溫,生命健康安全不可掉以輕心:
避開高溫時段: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是全天氣溫最高、日照最烈時段,建議老人、兒童、孕產婦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盡量避免外出,普通市民也應減少戶外活動。必要外出時,做好嚴密防曬。
戶外工作嚴管防:建筑、環衛、快遞、外賣等戶外從業人員,雇主單位必須提供有效防護措施,配備遮陽帽、透氣衣物、提供濕毛巾及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液等防暑藥品,并靈活調整作業時間,避開午后最高溫時段。勞動者自身也需增強防范意識。
科學補水:主動、足量、多次補充水分,建議每小時飲水不少于500ml。大量出汗時,可適量飲用含鹽分(電解質)的飲品,如運動飲料或淡鹽水。
嚴防“車內悲劇”:切勿將兒童或寵物單獨留在停放的汽車內!即使短時離開,車窗緊閉時,車內溫度在數分鐘內可升至60℃以上,極易導致窒息死亡。
用電安全:注意錯峰使用大功率電器,防范因用電負荷過高引發停電或火災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