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黃云霞 文/圖
6月28日是鼎城區灌溪鎮趕集的日子。清晨,集鎮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農民自種的新鮮蔬果一字排開,熟食、鹵菜飄香,小龍蝦、魚類活蹦亂跳……浦沅小區的李阿姨挎著菜籃匯入人流——這個每月有6次趕集日的工業小鎮,正以最鮮活的姿態展開它的煙火長卷。
農貿市場入口,菜農陳大嬸剛找地方落腳,帶露水的莧菜便被人相中。“自家菜園里種的,嫩著呢!一塊五一把。”她操著鄉音吆喝,竹筐里紫皮茄子、青線椒碼得齊整,帶著泥土的溫度。水產品攤位前的塑料筐和水盆里,龍蝦、魚活蹦亂跳,攤主正麻利地刮鱗剖肚。
“每月逢三、八趕集,雷打不動。”浦沅小區的李阿姨指著琳瑯滿目的攤位笑道:“以前覺得住工業區買菜不方便,現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剛摘的時蔬,價格還便宜。”在她身后,幾位大媽正圍著挑選新鮮玉米,塑料袋裝著的土雞蛋在竹籃里輕輕碰撞。
沿集市右轉至一家服裝店前,音樂聲響起,店主劉姐和她的姐妹踩著節奏舞動,“白天守店,晚上去廣場跳廣場舞,現在還早,就抽空練習一下。”劉姐擦汗笑言:“不管生意好不好,每天開心最重要,做喜歡的事,每天都會過得充實。”
集市斜對面,一家包子鋪的蒸籠正騰起白霧,醬肉包的褶皺浸著油光。“來三個鮮肉包,打包!”穿工裝的小伙子掃碼付款,隊伍已排到店門外。不遠處的“唐餃兒面館”里,老板正給牛肉粉澆上熱湯,紅湯配著翠綠的蔥花,熟客們坐在露天小桌上,邊嗦粉邊聊。
10點,滿載而歸的居民陸續離開,菜農們開始收拾空筐,服裝店的店員又哼起了舞曲。空氣中彌漫著鹵香、泥土和青草的混合氣息——這是灌溪鎮獨有的味道,既有工業齒輪的鏗鏘,更有市井生活的綿長。
當最后一籠包子售罄,當面館老板擦凈灶臺,集市恢復了平日的寧靜,但那些新鮮的蔬菜、歡快的舞步、熱騰騰的面香,早已融入小鎮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