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蔡文龍 通訊員 易長龍 文/圖
近日,2025雷鋒精神論壇在長沙望城區舉辦,現場發布了第五批湖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并為先進典型頒獎。其中,國網石門縣供電公司雁池供電所所長、黨支部書記田家賜獲評湖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個人。獲此殊榮,他的事跡也隨之備受關注,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他。
談及今年春節,本應是闔家歡樂、共享團圓的溫馨時刻。田家賜卻又一次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和兩位同事一起到南岳村九條嶺巡視10千伏商駿線,防止村民利用好天氣砍柴傷到供電線路。
17年間,像這樣的“追光”時刻還有許多。那些攀爬在覆冰電桿上的晨曦,奔襲于塌方山道的星夜,點亮懸崖村寨燈火的剎那,如同壺瓶山上松針間漏下的光斑,在他腰間磨舊的工具包上悄然凝成海拔表的年輪。
屋脊上的“追光者”
“上坡登上天,下坡到河邊,兩山能對話,見面要半天。”這首民謠,生動描繪出壺瓶山的險峻地勢。
壺瓶山,作為“湖南屋脊”,其峰巒疊嶂、溝壑縱橫,給當地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在電力保障方面,挑戰更是巨大。
2008年,田家賜眷戀家鄉大山,放棄外地工作,回石門壺瓶山鎮投身電力事業。彼時,壺瓶山供電所剛接管小水電管理區,事務繁雜。他與同事徒步挨家核對客戶信息、抄電表,排查修復遭遇特大冰災沖擊的線路。長期戶外工作使他皮膚黝黑,卻毫無怨言。
2018年,田家賜走馬上任供電所所長一職,自此,忙碌成了他工作的常態。為了全面完善供電所基礎管理,讓工作指標更上一層樓,他帶著同事開啟了一場“自我革新”之旅。
那段時間,他們都會仔細梳理工作流程,一項項找差距,集思廣益研究改進的辦法。供電所里常常回蕩著激烈的討論聲,大家各抒己見,只為了讓工作能做得更好。
去年2月3日,大京竹村因山體滑坡,造成204戶村民用電受到影響。前往受災區域的道路受阻,“電騾子”在上級公司的指導下分頭行動,一隊人繞道湖北省將發電機送進了村里,第二天便臨時恢復了村民照明用電。一隊人從山梁上開辟臨時便道徒步前往受災點,充分利用當地舊材搶修線路,便將線路又立在了懸崖之上。
路未通,電先通。“你們以前是‘電騾子’,這次搶險硬是變成了‘電鷂子’,從天上飛過來了!”看到翻山越嶺而來的“電騾子”,大京竹村退休老書記歐高月有感而發。
鄉村振興的“電力算法”
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藍圖中,壺瓶山區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進山難,出山亦難”,這樣的地理條件制約了當地的發展。長久以來,當地村民主要依靠種植煙葉、茶葉以及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產業發展的道路艱難曲折。
但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找到了鄉村振興的“電力算法”,他們就是以田家賜為代表的“電騾子”團隊。他們深知,山里的百姓想致富,產業發展是關鍵;而產業要發展,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是基礎。
制茶、烤煙是當地的主要產業。一到黃金季節后,“電騾子”就進入了緊張的備戰狀態。他們全員出動,對所有線路、變壓器展開地毯式的隱患排查,確保每一處設備都安全無虞。同時,精心制定詳細的保電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在用電高峰期,更是安排人員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時刻守護著電力供應的穩定,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2023年4月,石門縣彪哥茶葉合作社里,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吞吐著新鮮的茶葉。誰能想到,三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靠柴火殺青的小作坊。“煙熏火燎出不了好茶”,合作社負責人李子彪對過去的場景記憶猶新。正是田家賜帶著“電能替代”方案主動上門,根據合作社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制增容改造計劃,讓一切發生了改變。
如今,當地茶葉品質大幅提升,每斤清明茶茶葉溢價就達到30元,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電力指數就是幸福指數。”田家賜的筆記本上,記錄著為50家茶廠實施“煤改電”后,年均增收10萬元的數據。
新時代的“雷鋒方程式”
壺瓶山供電所轄區面積876平方公里,山高路遠。從供電所出發,跟著電力“小黃車”行駛40多分鐘,才到達“電騾子”服務驛站。驛站休息室,四五位村民正喝茶、看電視、看書,他們還將自家的土蜂蜜、臘肉臘豬蹄、茶葉等農產品拿到展柜上賣。
“這里處于南坪河社區、上延河村、黃連河村交界地帶,輻射周圍1500多戶村民。”田家賜說,2022年4月,國網常德供電公司在南坪河社區設立了首個“電騾子”服務驛站。
如今,該驛站為山區出門辦事的村民提供了農產品幫銷代銷等多項便民服務,這背后凝聚著田家賜諸多心血。
當時身為南坪片區臺區經理的田家賜,懷揣著對村民的熱忱,下鄉前常主動幫客戶捎帶生活物資。任所長后更是緊握“電騾子”的接力棒,全力推動便民為民服務。
2021年,在供電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會議上,田家賜發出做新時代“雷鋒”讓村民受益的動員。此后,他和同事不僅做好電力保障,還積極參與便民助民活動,幫山里村民銷售臘肉等農產品。村民易先開、劉應家土豆豐收愁銷路,田家賜帶領隊員主動幫忙找到買家。
此外,田家賜和同事還關愛常德石門縣壺瓶山鎮剩頭皮膚病療養院的老人,每逢春節等傳統節日,他們不懼山路崎嶇,堅持53次為老人送物資。老人們深受感動。其中,在這里生活50多年的李三新老人沒有華麗的信紙,就用最質樸的煙盒紙,寫下了對他們的感謝。“你們把我當親人一樣……”那歪歪扭扭的字跡里,滿是感激與依賴,每一個字都飽含著老人內心深處的溫暖與感動。
在新時代,雷鋒精神不僅意味著要堅守“為人民服務”這一初心,更要求我們破解“如何更好地服務人民”這一時代命題。就像“湖南屋脊”永不熄滅的燈火,田家賜用17年時間證明:真正的光明,不在線路之間,而在民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