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0月24日,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在株洲開幕。5大板塊13場專項活動的舉行,集中展示北斗系統建設歷程、產業發展成果、規模應用成效,繪制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的美好前景。
作為北斗核心技術策源地、中國北斗產業的最早策源地,湖南全程參與北斗一號、二號、三號系統建設任務,突破信號快捕等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助力北斗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北斗應用只受想象力限制”。眼下,北斗規模應用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關鍵階段,湖南如何打開想象力,加快把天上的北斗變成地上的產業?
進階的“策源地”
策源地,是發端和開始的地方。
在湖南,你可以找到國內北斗產業80%以上的核心技術資源。行業內耳熟能詳的突破性技術,很多都來自湖南。
比如國內首顆北斗優先全頻點高精度芯片“NEMO”,100%國產化,同時具備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和小型化優勢,為各類北斗系統規模應用提供“純血”中國芯。在10月24日至25日舉行的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湖南北斗人才和科研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目前,湖南北斗產業擁有4個院士工作站、64個國省創新平臺,累計參與36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
政策的“導航”齊頭并進:近兩年,省級、市級政府密集出臺政策,將“建設北斗規模應用引領區”列為先進制造業高地標志性工程之一,湖南北斗產業生態迅速豐盈起來,產業集聚效應顯現。
“最近的一個配套廠商離公司只有不到10分鐘路程。”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告訴湘伴君,公司主營商業衛星生產制造,2016年落戶湖南,一年內便完成從公司成立、融資到衛星研制、發射的“四部曲”。目前,該公司已有31顆衛星進入太空。
在位于株洲的湖南北斗產業園,“上下游就在上下樓”。從部組件研發、衛星制造、星座運營到場景應用,在辦公大樓里都能找到相應企業。
株洲發布
,贊80
目前,湖南北斗產業已基本覆蓋空間段、地面段、用戶段,涵蓋星載設備、北斗芯片、系統集成、行業應用等全產業鏈條。515家上下游企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2023年全省北斗產業總產值達450億元、占比全國8.4%,年均增速超25%。
賽道熱得發燙,融合是關鍵
北斗賽道熱得發燙。
從國家到地方,政策導向明顯,匯聚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扶持北斗系統行業深度應用與創新拓展。
敏感的資本用腳投票。有媒體統計,2024年上半年,與北斗導航定位產業有關聯的廣泛性投融資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等行業)超過百起,融資規模超百億元。
一位從事北斗農機自動駕駛設備研發的業內人士介紹,幾年前,他還因沒有拖拉機廠商愿意加裝北斗接收終端而發愁,近兩年卻明顯感受到企業和資本“扎堆”進場。
賽道擁擠,如何保持定力?
融合,成為行業的共同選擇。
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北斗產業發展藍皮書(2024年)》發布。其中多次提到,未來北斗將與5G、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融合創新,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催生更廣闊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大市場。
湖南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作為全國北斗應用先行先試省份,湖南先后承擔了工程機械、郵政物流、環洞庭湖、通航、林業空地一體化、無人機數字農業等6個國家北斗應用示范工程,推動北斗與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融合。
比如,在湖南(長沙)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北斗+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定位精確到了厘米級,已在全國400多個城市上千個駕考場使用;利用5G+北斗技術,湖南建成國內第一個覆蓋全省空域的低空空域監視網,讓低空飛行器看得見、喊得應、連得上;郵政車輛北斗應用實現全省100%覆蓋,洞庭湖船舶北斗監控系統接入4200余艘船舶。
“北斗系統是我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斗產業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力量。”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正在積極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北斗位置服務的融合應用,催生更多數字化應用新場景,賦能千行百業“數智”前行。
峰會現場,多位業內人士提到,目前傳統的成果轉化機制已不適用于北斗規模化應用,需要探索一種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由政府、高校、企業聯合推動北斗規模應用。
來源:湘伴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