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臺風“格美”影響,7月26日8時至7月31日11時,資興市八面山團橋站降水達512.5毫米,連坪站573毫米,連坪站24小時降雨超全省歷史極值,團橋站24小時降雨超本地歷史極值,導致八面山瑤族鄉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斷,電力、通信設施損毀嚴重。
在沿海登陸的臺風“格美”,為何在默默無聞的八面山降下這么大的雨,帶來了這么大的“傷害”,后續救援又為何這么難?
降雨為何這么大?
“‘格美’的強度和路徑都極具殺傷力。”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劉紅武說,臺風“格美”為超強臺風,水汽異常充足,臺風體型龐大,在沿海登陸后往北偏西方向移動,深入內陸后,仍然維持熱帶風暴級別,保持著強勁的動力。
從路徑變化來看,后期路徑變化直接影響暴雨走勢。“7月27日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在臺風移動的北側形成了一個高壓壩,類似2006年的臺風‘碧利斯’。”劉紅武說,受到高壓壩的阻擋,臺風登陸減弱后的低壓被迫向西轉向影響湖南,影響最大的便是湘東南地區的郴州。
“在臺風影響前,郴州市已經持續了20多天的晴熱高溫天氣,最高氣溫超過40度,整個大氣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劉紅武說,加上郴州地處南嶺山脈和羅霄山脈的交錯地帶,多為山地丘陵,地形抬升對降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增幅作用。
無獨有偶,此次暴雨中心資興市也是2006年“碧利斯”臺風的強降雨中心。雖然“格美”臺風對郴州整體影響不如“碧利斯”,但是處于強降雨中心的資興市降雨強度已經超過“碧利斯”臺風。
在此輪強降雨期間,資興市平均降雨量達到了409.9毫米,最大降雨量為673.6毫米,超歷史極值。而八面山又正好處于資興市的暴雨中心,其降雨程度可想而知。
“受傷”為何這么重?
強降雨導致八面山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發,整個八面山已“傷痕累累”,被八面山群山包圍的八面山瑤族鄉部分村莊斷路、斷電、斷網,受災嚴重。
在湖南眾多的大山中,八面山一直默默無聞,這次為何突然“受傷”?
“跟八面山的地形、地質內因和強降雨的外因有關。”省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修復學會專家研究員級高工朱天林說。
從內因來看,資興市八面山以低山地形為主,地勢起伏大,多為山地斜坡,坡度較陡,斜坡自身穩定性較差,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八面山多為花崗巖分布區,巖石表層風化嚴重,呈全風化狀態,表層分布有10多米厚的全風化層,風化物為砂質粉土,粘性差,又較松散,穩定性差,容易發生變形,也是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內因。
從外因來看,強降雨導致雨水滲入巖土體內,變得松軟,穩定性變得更差,增大了下滑力,降低了巖土體的強度,成為發生地質災害的激發因素,引發了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斜坡體滑坡和崩塌后,在地表洪水的沖擊下,進而產生泥石流。”朱天林說,在內因和外因的雙重影響下,導致八面山深受“重傷”。
救援為何這么難?
7月30日22時32分,經過49個小時的雙向持續奮戰,從資興市何家山鄉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瑤族鄉的主干道S344省道69處滑坡點全部清理完畢,打通了通往八面山瑤族鄉的主干道。
“太難了,全是彎彎曲曲的山路,有的地方打通一段路,往往要挖掉半座山。”現場應急搶險救援人員說,在搶險救援挺進的過程中,他們看到沿途到處是滑坡和塌方點,整個八面山已“傷痕累累”。
“‘八面山’是因為有山八面而得名。”7月31日,八面山瑤族鄉一位村民告訴湘伴君,在當地,流傳著一句俚語,說的就是八面山。這句俚語是: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去鞍;一線猿猱路,險如蜀道難。這位村民解釋,這句俚語不僅說明了八面山的險、遠、偏,還揭示了八面山道路通行難。
獨特的地形條件加劇了救援難度。乘坐直升機俯瞰,八面山山高林密路陡,地形錯綜復雜,很多都是陡峭的山路,還是在半山腰盤旋。
“從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瑤族鄉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個滑坡點。”現場應急搶險救援人員說,省道S344由原縣道X018改造升級而成,為典型的山嶺重丘道路,地質條件差,臨水臨崖高邊坡路段多,滑坡、垮塌等多點爆發,道路受損嚴重,救援物資、設備只能靠空投,應急搶險救援人員只能徒步攀爬進去開展搶險救援,大型設備根本進不去,也施展不開,增加了搶險施工難度。在困難重重之下,還要加強防范次生災害,也給應急救援增加了難度。
來源: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