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王浪 通訊員 吳秀英 近日,80歲的吳女士因高熱寒戰3天,還伴有乏力、胸悶、食欲差等癥狀,來到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肺病科住院治療。
在行常規入院檢查時,檢驗科檢驗人員對患者的糞便進行檢驗分析時發現了一些“不速之客”——鉤蟲卵。這下,吳女士病癥的源頭找到了。
市第一中醫醫院檢驗科醫師周伶俐介紹,鉤蟲病俗稱“懶黃病”“黃腫病”,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鉤蟲病好發于春夏季節,農村感染率明顯高于城市。寄生在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兩種,分別為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鉤蟲很小,長只有1cm左右,但鉤蟲有十分發達的嘴巴和鋒利的牙齒,借助它們,鉤蟲可以侵犯皮膚和黏膜,進入人體,吸食血液。
經皮膚感染,是鉤蟲感染的主要途徑。使用新鮮糞便施肥或隨地大便,可以使鉤蟲卵污染土壤環境、瓜果蔬菜,并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發育為感染期幼蟲。當人赤手赤腳下地勞動時,皮膚接觸鉤幼蟲,蟲體受到體溫刺激后活力增強,經毛囊、汗腺口或皮膚破損處鉆入人體。十二指腸鉤蟲可經口感染,可因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蟲的不潔蔬菜、瓜果受到感染,未被胃酸殺死的幼蟲移行至小腸定居。另外,被感染的孕婦,鉤蟲幼蟲還可能經母乳傳給嬰幼兒,或經胎盤侵入胎兒。
感染鉤蟲病后,患者會出現鉤蚴性皮炎、鉤蚴性肺炎、消化系統癥狀及貧血、循環系統癥狀及神經系統癥狀。鉤蟲病患者長期缺鐵及營養不良,可引起指趾扁甲、脆裂、反甲、毛發干燥易斷。
周伶俐表示,雖然,鉤蟲病多發于我國黃河以南,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浙江、四川等地,但是在隨后幾天的糞便檢驗中,醫院技術人員又陸續發現了3例攜帶鉤蟲卵的標本。
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檢驗科提醒市民,講究個人衛生,便后餐前要洗手;加強個體防護,不要赤腳、徒手接觸糞便污染過的土壤,或在勞動前涂擦防護藥物;幼蟲也可不經血行直接通過被污染的食物進入回腸,因此,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充分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