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社記者 蔡文龍 文/圖
春風輕拂,滿眼生機。
3月16日,記者走進位于武陵區東江工業園內的武陵區珍滋味松花皮蛋廠,機器轟鳴,數十名工人忙碌而有序,分選、清洗、加工……倉庫里的三層貨架上,擺放著一個個塑料大桶,桶內密密麻麻擠滿了正在腌制的皮蛋。
“目前廠里大概有600多萬枚皮蛋,我們正抓緊生產,備戰端午節銷售旺季。”皮蛋廠負責人鄢志龍自信滿滿。
在走訪中,記者得知鄢志龍自信的底氣來源于廠里近年來借力新技術、新裝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步伐。該廠新引進的蛋品裂紋檢測分級機,大大提高了產能,也進一步提升了質量把控能力,為每一顆蛋的質量保駕護航。
從1996年開始,鄢志龍和家人就開始從事蛋制品加工、銷售。如今,廠里已有3條生產線,年銷量上千萬枚皮蛋、鹽蛋。產品主要銷往湖南湘西、貴州銅仁等地。
蛋品屬于生鮮易碎品,在生產加工中容易出現破損及變質等情況,加工工藝里最難的一項便是敲蛋。“以前我們采取人工敲蛋的方式,7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才能挑選出8萬余枚新鮮鴨蛋,再加工成皮蛋。”鄢志龍告訴記者,工人情緒不穩定或者敲擊力度過大,會敲碎新鮮蛋品,造成浪費,影響加工企業規模化生產。
如何改變原有生產方式,使得生產工藝、品質大幅提升,加快轉型升級?武陵區東江街道了解到情況后,主動送政策和服務上門,牽線搭橋,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幫助其紓困解難。
2021年,鄢志龍斥資150萬元,引進蛋品裂紋檢測分級機。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工人在分級機操作臺前將明顯受損的蛋選出來,再將蛋放至輸送帶上,機器會自動調整好蛋的大小頭朝向。
人工上蛋只是第一關,鴨蛋上輸送帶的六個通道后,再來到第二關全自動光檢機環節。這個環節,撥動輥帶動鴨蛋在傳輸帶上翻滾,工人通過肉眼觀察是否有散黃、畸形、沙皮等不合格鴨蛋,并將其挑選出來。
“第三關,就是我們分級機的核心部位,機器內有敲擊小錘輕敲蛋殼,每枚蛋‘享受’16次受力均勻的敲擊,機器則會對敲擊小錘處理產生的聲波信號進行分析。”鄢志龍說,經過計算分析后,機器會將破損裂紋蛋自動挑選出來。
過檢后的鴨蛋,進入第四個環節——稱重。按照設定不同重量大小,分別投放到不同的通道上。每組6枚蛋投放到輸送帶的托盤上,工人再進行后續腌制等工藝處理。
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機械自動化的生產。據鄢志龍介紹,引進新設備后,機器一天工作8小時,可生產加工22萬余枚鴨蛋。相比之前,蛋品的品質更加穩定,生產效率翻倍提升,也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
“鄢老板,再幫我下20萬枚皮蛋的訂單。”走訪中,鄢志龍又接到了湖南湘西一位經銷商客戶下的訂單,訂單逐漸增加讓他忙得團團轉。“有了新質生產力的加持,我們做大做強的信心更足了。”鄢志龍說。
記者手記: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當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
3月13日,湖南常德市在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會議上也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常德。
一枚小小的皮蛋、鹽蛋,一個皮蛋廠,走過20多年的風雨,到如今的年銷量上千萬枚。正是企業借力新技術、新裝備,從“根”上改變原有生產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鄢志龍將新鮮的鴨蛋運往廠里加工
傳統的人工敲蛋,費時又費力,只適用于挑選一小部分機器無法檢測的裹泥的蛋。
工人在分級機操作臺前將明顯受損的蛋選出來。
在全自動光檢機環節,工人通過肉眼觀察將不合格鴨蛋挑選出來
在分級機上,每枚蛋“享受”16次受力均勻的敲擊,機器可幫助工人快速找出裂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