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劉學義 胡小茜 文/圖
“你們看,這些牛長得多么強壯,再等一個多月就可以出售了。今年的牛肉價格也還不錯,又是一個豐收年!”10月18日上午,石門縣三圣鄉河口社區居民張登桃正在屋后的小山坡上放牛,看著10多頭、數百斤重的黃牛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草,他笑得合不攏嘴。
到過三圣鄉河口社區的人都知道,這里地處偏僻,經濟比較貧瘠。張登桃曾經是河口社區有名的監測戶。以前,張登桃一家三口守著2畝薄田過日子,生活過得十分清苦。妻子承受不住常年的勞作,落下了病根,兒子張金欣的學費和生活費更是壓得張登桃透不過氣來。生活的重擔,讓這個不到50歲的漢子臉上寫滿了滄桑。
近幾年來,迎著鄉村振興的春風,在黨委政府的政策扶持、社區兩委的關心幫助、聯點干部的結對幫扶下,張登桃終于鼓足勇氣自主創業,走上了創業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時間回到2014年,張登桃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為了盡快幫助他們一家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社區給張登桃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工作崗位,每年工資收入1萬元,其兒子張金欣也享受到國家教育助學政策。社區聯點領導和結對幫扶人多次深入張登桃家中,鼓勵他勇敢地邁出創業的步伐,大力發展產業。僅用一年的時間,張登桃一家的人均收入就達到了2萬多元,并順利退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序列。
“現在政策這么好,我得借此東風,更好地發展產業,而不僅僅滿足于脫貧!”在張登桃眼里,脫貧不是目標,致富才是他的夢想。
望著云霧繚繞的莽莽群山,張登桃陷入了沉思:河口社區雖然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植被豐富,擁有天然草場,是一個發展養殖的好地方。
說干就干!發展養殖業的想法確定之后,張登桃當即找到社區負責人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只要你想干,我們全力支持你!”這位負責人當場表態。
2021年,張登桃在社區負責人的幫助下,成功申請了3萬元小額信貸資金。他用這筆錢建起了牛棚,隨后又籌資購買了5頭小牛。“這就是我致富的希望!”看著初具雛形的養殖場,張登桃感覺渾身充滿了干勁。
養殖場建成后,張登桃夫妻一心撲在養殖事業上,潛心研究養殖增效的辦法。張登桃非常清楚“賣牛的一本經”,“我們本錢不足,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能依靠母牛繁殖辦法來慢慢增加牛的數量,確保每年能夠繁殖3到5頭小牛,即使要賣也只能賣公牛,而且還要挑年頭歲尾賣,這樣可以賣上一個好價錢。”張登桃夫妻經過商量,統一了思想。
為了節約成本,張登桃舍不得花錢購買飼料,每天天沒亮就和妻子上山割草,午后又將牛放養在山林里。“那段時間我們基本沒有休息時間,除了割草就是放牛,老婆在山上還摔了好幾次!”張登桃心疼地說。
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找老張買牛肉去,他的牛肉質量好,定遲了就沒有了哦!”由于張登桃的黃牛都是天然養殖,到了春節前夕,找他購買牛肉的客人特別多,牛肉供不應求。
養牛走入正軌后,張登桃又建起了豬舍,開啟了“跨界”創業。
“去年冬天天氣特別冷,剛好攤上幾頭母豬要下豬仔,我硬是在豬欄里守了好幾個晚上。養殖業雖然能賺點錢,但這真的是辛苦錢!”張登桃感嘆。
苦心人,天不負。2021年以來,張登桃帶領家人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如今,他們一家的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
聊起未來的生活,張登桃充滿了信心。他說:“如今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今年預計僅養殖業一項就可達15萬元左右,加上種植和零星務工收入,我們的家庭總收入估計在17萬元左右。搭幫好心人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我們一家終于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