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王明睿 實習生 熊泊凱 文/圖
7月13日10時許,石門縣三圣鄉天門埡村村民劉傳軍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雙手提著一大桶飼料,走向屋后大山深處的養雞場。
劉傳軍養雞場一共搭建了4個大雞棚,每個雞棚又分為上下兩層。“上面一層是土雞的活動場地,下面一層是收集雞糞的。土雞直接出售,雞糞我們一般作為有機肥。”劉傳軍介紹。
“咯嘞、咯嘞、咯嘞……”劉傳軍一陣吆喝,數以千計的土雞撲騰著翅膀朝著他飛奔而來,帶起漫天的灰塵。
劉傳軍原本一直在外打工。2020年初,妻子車禍身亡后,他不得已回到老家,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和生病的母親,生活一度陷入絕境。
2020年6月,劉傳軍在村支部書記李經林的勸說下,貸款10萬元加上自籌的部分款項開啟了養殖之路。在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佳牧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經過幾年的發展,劉傳軍的養殖場已經擁有了年產16000羽的規模,在三順養雞專業合作社的統一協調下,湘佳牧業全部托底回收,劉傳軍僅養雞一項年收入就突破了16萬元。
“當初迫于無奈回到老家后,迷茫了很久。家里除了大山,基本沒有其他產業,直到開始養雞后,我們家的生活才看到了希望。未來機會成熟之后,我還想擴大規模,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劉傳軍一臉真誠地說。
江云化和劉葵香夫妻也是天門埡村的養雞大戶。“大女兒已經成家,小兒子剛大學畢業。老江以前是我們本地有名的木匠,但是自從開始養雞之后,他再也不想干木匠了!”劉葵香樂呵著說,他們家利用后山的空地搭建了3個養雞大棚,目前養了5000多只土雞,年收入接近6萬元。
李經林介紹,天門埡村原本是有名的貧困山村,全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遠赴沿海發達地區打工謀生,導致當地的田地和山林荒蕪。留守的“老、婦、小”只能靠傳統的水稻、玉米和紅薯種植為生。“近年來,在湘佳牧業的帶動下,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返鄉從事養殖事業。目前,全村發展養殖大戶60多戶,一年養殖規模在500多萬羽左右,全年創收近600萬元。”李經林興奮地掰著手指告訴我們。
當日10時許,我們走進湘佳牧業恒溫加工車間,10多名身穿粉紅色外套、頭戴白色工作帽的工人正在緊張地分割、打包已經宰殺完畢的土雞。“這是最后一道工序,處理完后就可以打包出售了。”車間負責人告訴我們。
湘佳牧業屠宰部負責人李樹明表示,公司已經和石門縣及周邊農戶建立起長效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只要這只‘母雞’長年下蛋,農戶的收入就可以長期得到保障,就會村村有收入,戶戶有奔頭,年年有收入,人人有保障。”李樹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