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鄭彥 王明睿 文/圖
驕陽下,天空湛藍,一眼望不到一片白云。
遠山如黛,最近的一座無名小山之頂,四周蒼翠的樹林簇擁著凹地里流線型的綠,呈現著恣意生長和人工開墾兩種不同面貌。
這是航拍鏡頭里石門縣三圣鄉花園臺村海拔630米的茶園。這片面積50畝、權屬村集體的茶園,由村民夏禮學承包經營。
5月12日,我們走進位于花園臺村飛燕埡屋場的夏禮學家,只見干凈的農家小院里,茶葉滾筒殺青機轉得嘶嘶響,一旁的夏禮學戴著手套正在大筲箕前分裝新鮮出爐的云峰。
“我們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好,茶園周圍都是山林,沒有農作物,不受病蟲害的影響,產的茶葉質優味佳。”夏禮學對我們宣傳道。
夏禮學早年靠生豬養殖脫貧致富,2013年在自有的十余畝茶園基礎上,陸續承包村集體和周邊農戶的茶園,2021年購買一套生產線開始做茶葉深加工。也是這一年,在村委會的申請和幫助下,他的生產廠房被縣人社局和鄉村振興局授牌鄉村振興車間。
“不愁銷,回頭客多,微信聯絡,快遞發出。”他認為,在小山村花園臺開茶葉廠“比較理想”。為專心搞好二次創業,他將家里的養殖場交給愛人管理了。
從生產培管到加工銷售,夏禮學算是村里第一個將茶葉“初級產業化”的人。他自己的茶園加上承包的茶園共約200畝面積,每年3至5月期間,需雇用10多名村民采茶,勞務支出人均5000元左右,幫助村民增加了收入。去年,鄉村振興車間的茶葉年產量過5000斤,產值超80萬元,夏禮學被評為村里的產業發展示范戶。
眼下,200畝的茶園遠遠滿足不了車間的產能。“暫時還沒考慮注冊商標,但今年肯定要擴大承包和生產規模。”作為飛燕埡的屋場長,夏禮學說,希望通過小茶葉做出大生意,示范帶動屋場更多鄉親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