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網記者 姜美蓉 ?實習生 左慧娟?
????寒露過后,便是深秋。
????夏季和秋季轉換的標志,并不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鋒過境后,城市人紛紛穿上秋衣秋褲,而是當你在床上睡覺的時候,有數百萬只鳥正在從你的頭頂飛過。
????它們從夏季的繁殖地展翅啟程,遷徙到溫暖的地區過冬。每年這個季節,便是舒兆恩最興奮的時候,因為每年10月是壺瓶山猛禽秋遷的高峰期。
????“壺瓶山猛禽秋遷過境基本結束,監測從九月初開始到十月底結束,共記錄22種2000多只過境猛禽,數量未及春遷的一半……”10月30日,舒兆恩在朋友圈這樣記錄猛禽秋遷。
????58歲的舒兆恩,是壺瓶山的一位資深“鳥人”,在觀鳥圈里他有個浪漫的網名“舒青童話”。在以“舒青童話”命名的美篇里,他詳細記錄著每一天的觀鳥收獲。觀鳥,占據了他的生活。
觀鳥夫妻二人檔,常被鳥友稱為“神雕俠侶”。(圖片由舒兆恩提供)
????
????守護:與自然為鄰?
????除了是“資深鳥人”,舒兆恩還有一個身份,是一名扎根基層的鄉村教師。今年9月10日,是他從教36年紀念日。
????1985年,舒兆恩從常德師專(現湖南文理學院)地理科畢業,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從鄉村走出的大學生,他畢業后的出路原本很寬闊,但他的選擇有些出乎意料,回到家鄉壺瓶山當一名老師,并且從此沒有離開。
????目前,舒兆恩在壺瓶山鎮中心學校擔任督學。“我熱愛家鄉。從初高中時代,就立志‘有為于山區將來’,大學選擇了地理系,也與這個有關。”說起當年,舒兆恩初衷不改。
????回憶自己的從教之路,他說:“不求對山區教育有很大的功勞,但求能夠對山區教育有所作為。”貫穿其中,是孜孜不倦地向學生傳達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
????地理位置上,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6萬多公頃,是我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與自然為鄰的日子里,他收獲了許多,也思考了許多。
????1986年,他參與陪同北大和國際專家考察壺瓶山,意識到壺瓶山動植物資源和地質景觀存在破壞嚴重的問題,“尊重自然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保護觀念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在自己重視自然環境保護、奉行“環保主義”的同時,作為一名地理老師,舒兆恩認為自己有義務讓環境保護的意識植根于學生心中。他開始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教育,長年自掏腰包訂閱《大自然在呼救》《大自然》《地理知識》等有關環境保護教育的書籍和期刊,讓學生輪流閱讀,組織環境教育專題活動,帶領學生開展野外考察,開發校本課程,向學生傳輸系統的環境保護知識等等,帶動身邊的老師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
????循序漸進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樸素理念,在山里的孩子們心里扎了根。?
????“自然界的秘密讓人著迷,即使你窮其一生, 也不能解其秘萬分之一。”與大自然為伍,與學生們在一起,一晃,就是30多個年頭,舒兆恩感嘆:“讓山長青,水長流,大自然勃勃生機常在,就是我鐘情于環保教育的初衷!”?
課后與學校師生一起在校園附近觀鳥。?(圖片由舒兆恩提供)
?
????選擇:與熱愛為伍?
????清晨7點,山間的薄霧開始繚繞,緩慢聚攏后又散開。 舒兆恩準備好背包,收拾好他的觀鳥器材,動身去海拔600多米的觀測點,開始一天的觀鳥 。這樣的生活, 是他的常態。上午上山,下午返回,晚上在電腦里詳細記錄著每天的觀鳥詳情。這樣的節奏,是他的日常。
????山區的天氣,總是會讓人猝不及防,前一秒還是晴空萬里,下一秒可能就是瓢潑大雨。但這些舒兆恩眼里,都不算事。“鳥鳴讓人著迷。鳥的習性讓人充滿想象力。新鳥種的出現讓人驚喜萬分。”舒兆恩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正式觀鳥時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當我第一次通過望遠鏡看到天空中翱翔的猛禽時,內心充滿了感動。”
????中國鳥類豐富,它們并沒有那么神秘和遙遠。根據《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0》,中國共有1456種鳥,其中81種為常見鳥。?全球候鳥遷徙線路主要有八條,其中三條從中國經過,過境的候鳥種類和數量約占遷徙候鳥的20%-25%。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壺瓶山,有著先天的優勢,據統計,全省大約82%的鳥類都可以在這里看到。
????這樣的地理優勢是舒兆恩與鳥兒的緣分。2013年,因為學校環境保護教育市級課題的需要,他借保護區管理局和學校聯合組織“愛鳥周”活動的契機,正式開始在家鄉的觀鳥之旅。
????觀鳥對舒兆恩和身邊的老師們而言,是個完完全全的新事物。沒有經驗和知識怎么辦?那就自學!在剛剛起步的階段,他找保護區管理局的專家拜師,跟著他們樣線、做鳥類監測與調查,硬生生地將觀鳥要領磨了下來,從“菜鳥”蛻變成一個“鳥類發燒友”“資深鳥人”。
????如果說“課題研究”是舒兆恩觀鳥的推動因素,那么在觀鳥中慢慢濃厚的興趣和獲得的收獲,就是他堅持觀鳥的動力。“我想弄清楚校園里有多少種鳥,想把壺瓶山的360多種鳥都記錄完,想把石門縣的鳥種本底也查清楚。”帶著這樣的目標,舒兆恩利用各種閑暇時間穿梭在山林里,他把在山林中飛翔的鳥兒親切地稱為“飛羽精靈”。“在青山綠水中尋找、發現飛羽精靈會讓我心靈感到平靜,而發現有意料之外的它們進入視野時又讓我非常激動!”他的觀鳥記錄里,詳細地留下每一種鳥類的照片,總結每次觀鳥的收獲。
????總是仰望天空,“鳥人”眼中的世界也變得遼闊起來。?“鳥人”的世界,都以發現新鳥種為榮。從2013年開始接觸觀鳥,舒兆恩為壺瓶山自然保護區增加了新紀錄鳥種10余種。
山林小道路遇“金雞”(紅腹錦雞)(圖片由舒兆恩提供)
?
????傳遞:與分享為友??
????人類祖先們對鳥類的認知,最初只是出于更實際的原因。但隨著文明興衰變替,人類對這種生物的認知,總在不斷刷新:鳥類不再是一種用于果腹的食物。?
????觀鳥時,人自然而然地與周遭生態發生連接,對物候、環境的變化格外敏感,這是“鳥人”的快樂。
????在觀鳥的過程中,舒兆恩不僅參加了許多愛鳥的交流活動,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觀鳥伙伴,還帶動了他的妻子王文艷一起走入觀鳥的世界中來,在一次與來訪的客人交流中,妻子對他的觀鳥軼事產生了興趣,嘗試跟幾位鳥友出去觀鳥后,慢慢著了迷,步入到“鳥坑”里。
????從2015年開始,舒兆恩夫妻二人就開始了共同觀鳥的旅程。
????與之前一個人觀鳥的時候相比,舒兆恩覺得一起觀鳥最大的變化在于相互學習與交流的人變得更多了,分享的喜悅可以在眾多的鳥友中獲得同感,他的心中是很滿足的。“我們的朋友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家可以相互通報本地的鳥迅,也為針對性地出去觀鳥相互提供了極大地便利。”在分享的過程里,舒兆恩與鳥友們共同探索與糾錯,一起幫助對方在觀鳥這條路上走得更順利。
????在觀鳥這條路上,舒兆恩從最初一個人為了課題探索,到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再到每年外出參與交流活動,他在傳遞這份喜悅中獲得了成就,也獲得了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
????“我真誠地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觀鳥并享受自然的行列中來,我也一直在努力帶徒弟。”說到期望觀鳥隊伍擴大這件事,舒兆恩熱烈歡迎其他愛鳥人行動起來,參與進來。不過,對于愛鳥護鳥,他也有自己的堅持和提醒。“如果喜歡鳥兒, 應該是遠遠地欣賞,而不是去打擾它們。不論是觀鳥還拍攝鳥,不要誘拍,一定要讓它們不在受到任何驚嚇的情況下,拍到你想要的最美的照片。”
????人們都說,鳥的家在天地間。“天地間是什么概念?無論什么溫度、風雨多大,對于它來說都是家。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它的本事,遠比你想象的大得多。風來了、雨來了,它沒地方躲也沒地方藏,不管零下幾度、零上幾度,它都得在那個環境里。”
????舒兆恩希望更多人明白這種感覺。
校園上空飛過的猛禽——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雀鷹。(圖片由舒兆恩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