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古稱“武陵”,沅江、澧水流灌全境,是一座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常德,物產豐富。小吃花色多樣,尤以常德米粉老少皆宜,馳名全國,是提升常德知名度、代表常德印象、促進與各地飲食文化交流的城市名片。
常德米粉,俗稱圓粉,或米面。在常德市各區縣均有廣泛分布。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等地經營常德米粉的坊間店面不下萬家。
“常德米粉制作技藝”自誕生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嘉靖常德府志》習俗篇有文記載:“歲將盡數日……姻友之家以酒果之類互相饋遺,作米面食具肴酒以為迎新聚飲之儲……”;《武陵文史》則敘述:“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常德十年九災……平時將大米磨成漿,蒸熟后做成細長的粉條,曬干儲藏,逃荒時拿出來食用……后來,有人專門從事制作,開設作坊,并改革了制作工藝……”;《常德風物大觀》則進一步闡明“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常德就有了生產米粉的店坊”。手工制作出來的米粉潔白圓潤,形如龍須,暗寓吉祥。逢年過節,吃食米粉,以示一家人有如米粉一樣團團圓圓,過日子,有如米粉一樣細水流長。
常德米粉選料講究:必須選用早稻米,在水中浸泡8-10天;將浸泡好的米打磨成米漿;米漿通過擠壓濾水;濾水后的米漿放入蒸籠蒸到八成熟;蒸到八成熟的米漿搓揉成圓筒形;將圓筒形的米漿放入成形桶中;通過擠壓,把米漿從桶下米粉粗細的圓孔中擠壓成型;擠壓出的米粉直接落入下面滾燙的開水中;將米粉撈出,放入冷水冷浸后撈出待售。至此,整個米粉制作工藝完成。
常德米粉澆頭一般分牛肉澆頭和豬肉澆頭兩大系列。豬肉澆頭主要有豬肉,肉絲、蹄花、排骨、雞丁、鱔魚等10多種。牛肉澆頭主要有牛肉,有牛雜、羊肉羊肚、牛排、牛筋、紅燒牛肉等10多種。豐富多樣的選材配以獨特的佐料配方,或燉或炒或燙,口感鮮、香、勁、辣、滑、爽,獨特的美味深受大眾青睞。
根據1955年常德飲食行業編制的《常德市飲食業五五年普查基本情況調查統計表》資料顯示,50年代從事米粉生產包括清真第一春、黃憲記、黃珍記在內的手工作坊共計13家,年銷售總額達到19萬余元。
近代以來,在經濟效益的制約及現代文化的沖擊下,米粉手工作坊雖然相繼被現代機械所取代,但其制作技藝卻被傳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2012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陵區文化部門在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攜手區有關部門及當地商業實體,制定了“以生產性保護為核心,推廣常德米粉品牌、對項目傳統性及實用價值進行整體性保護”的五年保護計劃。2014年10月16日,金健米業牽頭組織實施“常德米粉”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工作。
2016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常德市文化館 云上湖南非遺館 常德日報媒資庫
手繪/資料整理:湯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