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前幾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漢壽縣毛家灘回維鄉馬澗村開了個會——村規“編”論會。他們把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這個宏大課題,進行了篩選和抽離,通過討論要不要建糖橙銷售電商服務平臺,引導村民們審視提高家庭收入的堵點、難點,進而思索鄉村振興、村民致富的出路,讓大家在爭論思考中一下找到了自己的坐標。
馬澗村是漢壽縣糖橙產業發展的核心種植區,有20多年糖橙種植的基礎。他們的糖橙味道甜,吃了不上火,過去一直不愁銷路。但因為缺乏營銷手段,這個村去年約五分之一的糖橙僅賣出了成本價。今年怎么辦?大家很焦慮。于是,駐村規劃師便選取這個話題,與村民代表們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頭腦風暴”。最終,駐村規劃師尊重村民代表投票產生的結果,放棄了規劃團隊仔細斟酌制定的“方案一”,改為在村民自己商定的“方案二”基礎上優化編制成果。
這個故事打動筆者的第一個點是工作人員開放包容的心態。與村民面對面的時候,專家們腦子里一定有很多業務理念、常識、標準、要求在飛速地進出,一定會順著村民的某句話看到更遠的未來,他們堅持傾聽、堅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真正做到了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謀發展、干工作。
打動筆者的第二個點是工作人員突破“最后一公里”的誠意和智慧。任何策劃,如果沒有持續深入地思考,就不會有靈光乍現的創意。村規“編”論會看似平常,但規劃工作者們以一個與村民切身利益高度關聯的點為切入口,引導村民為村莊規劃獻計獻策,不僅增強了村莊規劃的針對性和可實施性,也為推進鄉村振興統一了思想、明確了路徑。
村規“編”論會本質上還是一個會,但創意小巧而精準,工作人員借助這種形式,廣泛征詢社情民意,把實事真正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像這樣的創新在其他部門、其他行業單位一定還有很多。這些創新開辟了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新賽道,讓老百姓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有了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相關鏈接——
常德巧用村規“編”論會助力鄉村振興https://appimg.cdyee.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0000/3110291.html?isShare=tr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