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懌
“常德市先后獲評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美麗山水城市等榮譽稱號;2023年,常德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8天,是有監測以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最多的一年;2020至2023年,常德生態環境滿意度測評連續4年排名全省第一”“2017年以來,常德市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2個、綠色工廠13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1家、綠色設計產品5個”……近段時間,筆者翻看《常德日報》時,這兩組數據引人關注。
兩組數據,一組是來自生態環保領域的報道,一組是來自產業發展領域的報道。報道主題雖然不同,擺在一起卻同樣令人欣喜。近年來,常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城鄉“顏值”;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根治“沉疴頑疾”,生態環保工作成績亮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全局,需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全過程。近些年常德因地制宜將文化、旅游、工業、城建等與生態環保理念互融互促,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城市記憶。比如,以常德河街為代表的城市文化與水系治理高度融合的文旅亮點,以國家級綠色工廠中聯重科建起為龍頭的常德先進制造業集群……這些都是常德踐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的生動注腳。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科學設計、統籌推進,切實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實現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的幸福圖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既是為了人人,又需要人人參與。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益者,更要自覺當好踐行者。從“光盤行動”、隨手關燈到珍惜每一滴水和每一片綠,從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到綠色低碳出行,從“我”做起,凝聚“我們”的力量。讓生態文明成為身邊的文明,讓綠色低碳成為時尚的生活態度,讓生態文明典型成為人人效仿的榜樣,讓越來越多的人用實際行動守護美麗家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綠水青山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最大本錢。當前,常德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正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凸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民參與、全面覆蓋,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讓我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全力守護好沅澧大地青山綠水、藍天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