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玥
看到游客帶著行李箱逛常德河街不方便,4月1日,常德市經投資管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在常德河街神鼎門旁邊,增設了自助寄存柜,黃色箱體十分醒目。此舉方便了游人,贏得了好評。
人們旅行時總是希望越方便越好,好感度總在一些不經意的細節中產生。大家花錢買個舒心,就怕遭罪。一旦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有了不方便的感覺,游客輕則吐槽,重則投訴,絕不會成為回頭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我們目睹貴州“村超”、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等現象級旅游消費場景后,可以看到這些城市雖然是靠著短時間的話題曝光度獲得海量關注和游客云集,但無一不是胸懷一顆“長紅城市”的心,從他們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變著法子“寵溺”游客是其成功的共同秘籍。
譬如淄博的“走心”之舉,除了政府積極采取措施為游客提供便利外,居民、機關工作人員等自發組成的數萬名志愿者進入車站、社區、燒烤點,為游客提供交通引導、住宿建議、旅游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再比如哈爾濱的“費心”之勞,為了讓游客都玩上大滑梯就推出延時服務,擔心游客摔跤就鋪上防滑地毯,怕游客一時之需得不到滿足就在廣場建起了“溫暖驛站”等等。再看天水市的“有心”之策,他們在抓好麻辣燙市場安全監管、服務質量、市場秩序、消費維權等方面可謂絲絲入扣、滴水不漏。
在文旅經濟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今天,常德和其他地方一樣特別愿意圍繞游客的訴求發力,達到吸引和留住客人的目的。尤其是3月下旬以來,常德被央媒頻頻點名推介,被省媒全方位聚焦,一時火速“出圈”,熱度持續走高。在市文明辦適時發出《做靈醒好客的常德人——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之后,我們看到,市民在柳葉湖畔做起了義務講解員,主動給外地游客介紹常德的歷史、文化、景點……大街小巷,商家笑臉相迎,童叟無欺;市民熱心指路,百問不煩。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若要游客不受痛點折磨,放低身段搞好服務才是重點。這就需要我們第一時間洞察痛點、化解痛點,通過解決游客在現實場景中遭遇的真問題讓游客看到常德待人的真誠,感受常德文明的水準。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社會團體、企業、商戶、市民共同發力。政府積極主導,講好常德故事;部門通力合作,在服務質量的總體把控上不掉鏈子;商家誠信經營,確保安全衛生、買賣公平;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志愿者傾情投入,做足錦上添花的“軟”功夫;市民熱情好客,自發維護城市形象……上下齊心,共同努力,才能急人之所急,憂人之所憂,讓游客賓至如歸,吃得放心、玩得暢快、耍得自在,從而實現彼此之間長久的“雙向奔赴”。
無論何時何地,盤算游客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之前,先要想清楚我們能給游客提供什么。如此,才能在雙贏的軌道上互利互惠,長相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