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譚明 通訊員 萬穎
“我們是6月初來到村里的。剛來時,村里人對我們并不了解。”11月19日,楊林對記者說。他是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黨建工作部專員、市委派駐石門縣新鋪鎮岳家棚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及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駐岳家棚村幫扶工作隊(以下簡稱“駐村工作隊”)隊員。


在完成石門縣壺瓶山鎮楊家坪村鄉村振興駐村幫扶任務后,今年6月3日,駐村工作隊“轉戰”岳家棚村。
“岳家棚村大多數村民姓岳,據說與抗金名將岳飛有關。”楊林坦言,駐村工作隊剛剛進駐岳家棚村時,并沒有感受到此前楊家坪村的那份熱情。
第一次屋場會,村里雖然老老少少能來的都來了,但是當工作隊的隊員們宣講完政策和工作計劃后,整個現場給出的響應卻很少。只有幾聲稀稀拉拉的掌聲,沒有人提問題,人群很快就散了。
“我們那時剛來,什么都還沒有做,遇到這樣的情況是理所當然的。”回想起5個多月前的場景,楊林笑著說。
正說著,一位路過的老者看到了站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楊林,遠遠地打招呼:“曬太陽啦。”
“嗯,好啊!”楊林回應道。他對記者說,那是村里的一位老人,現在他們在村里的情況和6月份已大不相同,走到村里哪兒,都能遇上幾個熟人,都要閑聊上幾句,開屋場會比趕集還熱鬧。
顯然,幾個月過去,村里人已經接納了這些“外鄉人”。用村里人的話說:“他們是來干事的,是帶著我們過更好日子的。”
“明年,這筆錢應該可以省了!”
岳中軍是岳家棚村的種煙大戶。
他家去年種了200畝煙葉,今年卻只種了100畝。“缺水,人工成本有點高。”岳中軍告訴記者,今年春天正是煙苗需要用水時,降水少,山上的地又沒有灌溉設施,他只好用車拉水上去,“機耕路年久失修,車還不能到田邊,只能拉到路盡頭,然后雇人一桶桶地挑上去。”岳中軍說,光這筆抗旱的人工成本就要好幾萬元。
“我們到岳家棚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岳家棚村的產業、地理環境進行了摸底。”楊林說,岳家棚的產業基礎相對較好,種植業方面有煙葉、無患子產業,養殖業方面有畜禽養殖等。

當然,駐村工作隊也發現了岳家棚村的“美中不足”:岳家棚村的土層偏薄,蓄水能力差;同時,由于地處山區,農田都是在山中平地,地形復雜,農業基礎設施修建、保養成本高,相對比較滯后,機耕道、農田灌溉設施、標準化農田等跟不上農業產業發展需求。
農時不能耽誤。駐村工作隊一進駐,得悉岳家棚村農業基礎設施的情況,第一時間就組織力量、設備對全村的機耕道等農用道路設施進行了平整、修繕和延長。
“以前,一到下雨天,機耕道就是坑坑洼洼的。遇到煙葉搶收季,車進不去,只能靠人去背、挑,這是一筆不菲的人工費。”不僅如此,岳中軍告訴記者,岳家棚村的煙田灌溉設施改造項目也被列入2026年駐村工作隊的改造計劃。
看到駐村工作隊入駐后帶來的變化,岳中軍心里美滋滋的,“種煙葉的人工費省了不少。”
“我們廠里還自籌資金,計劃幫助村里重修主干道,改善臨道村居環境,今后,村主干道可實現直通烤房。”楊林告訴記者,在加強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駐村工作隊還積極推進煙田的提質改造工作,邀請當地煙草專賣局(公司)技術員對煙農的煙葉種植、烤制進行全生產周期指導。“明年,全村煙葉種植面積可達到300畝。”

“要讓村民有錢賺,讓大伙有盼頭”
鄉村振興,并不僅是建房修路。
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后,駐村工作隊開始探索多元產業路徑,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7月,駐村工作隊帶領岳家棚村兩委及黨員代表赴壺瓶山鎮楊家坪村交流學習。該駐村工作隊曾在此辛勤奮斗4年,積累了豐富的鄉村振興經驗。
楊家坪之行給岳家棚村兩委觸動很大,對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躍躍欲試”。
發展什么呢?
岳家棚村土層薄、蓄水能力差,而且并不肥沃。“很多人認為山區宜種油茶樹,但是這里油茶產量并不高,植株老化,群眾普遍反映不佳。”駐村工作隊隊員楊平如是說,而且,岳家棚村離石門縣城并不遠,全村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村里缺乏勞動力。“全村800余名常住人口,除了孩子,就是老人。”
駐村工作隊多處走訪、反復調研發現,當地村民對油菜比較看重,且當地環境也對油菜種植比較友好。
“我們反復征求意見,最后敲定在少部分意愿比較強烈的農戶中,推廣油菜種植。”楊平告訴記者,為打通從種到售的全鏈條,駐村工作隊特意為村民們“牽線”了當地油脂企業,推廣“農戶+企業”的訂單農業。
“要讓村民們種植有保障。”楊平說。
“那為什么只有幾戶農戶呢?”記者問。
“發展產業不能一擁而上,要確保鄉親們種的產品能夠賣得出去,要有錢賺,這樣才能有盼頭。”楊平說,工作隊的想法就是要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在對接當地油脂企業時,駐村工作隊還特意考慮到了農業機械化的問題,更側重于引進具有山地農業機械化經驗的企業,以解決當地人工不足、缺水等問題。
“只有‘借力打力’,才能事半功倍”
煙田改造升級、布局油菜種植產業……在岳家棚村,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清單”里,并不止這些。
進駐岳家棚村后,駐村工作隊發現,岳家棚村的無患子產業基礎比較好,已經初具規模。
“他們采用的是訂單農業,‘苗—種—管—售’都有比較成熟的模式。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林下’這一塊還是空白,這也是富礦,不能丟。”楊平說。
于是,駐村工作隊又打起了無患子“林下”的主意。
近年來,石門縣主推“南橘”“中藥”“北茶”,駐村工作隊計劃緊跟當地產業布局,依托岳家棚村無患子林下資源發展中藥材產業。
駐村工作隊認為,緊跟地方黨委政府的產業發展戰略,可以擴大政策紅利,共享技術、銷售等資源,有助于鄉村產業的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式發展。“可以‘借力打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楊林說。
為此,駐村工作隊雙管齊下,積極爭取無患子種植合作企業支持,促成無患子種植企業開放林下資源,為岳家棚村無患子種植產業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空間;同時積極對接地方黨委和政府,在技術指導、產業規劃等關鍵領域獲得系統性支持與指導。
“我們發展中藥材也不是盲目上馬,所選品種既要市場前景好,又要深度契合岳家棚村的生態稟賦。”楊林告訴記者,經過多輪實地調研與反復論證,目前中藥材品種篩選、核心種植區劃定、專業種植團隊組建等前期工作已全面就緒,靜待來年開春即可規范化、示范化種植。
除了中藥材種植,在駐村工作隊的統籌推動下,岳家棚村的辣椒示范種植項目也在慢慢鋪開。“我們邀請專家前來指導,認為這里的自然環境比較適宜辣椒種植。”楊林介紹,岳家棚村的辣椒示范種植項目,由駐村工作隊牽線當地食品企業,采用“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方式,從品種優化、技術賦能到市場對接實現閉環管理,使得岳家棚村的辣椒產業發展既有質量支撐,又有市場保障。
在無數次田間地頭的走訪調研中,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天天往村里跑,跟鄉親們越走越近、越聊越投緣,現在村里到處都是熟人朋友。
“現在去村民家串門,大伙兒非得拉著吃飯不可;不少監測戶更是攥著我們的手說心里話,總念叨著不知道咋感謝才好。”說到這里,楊林的臉上寫滿了收獲的喜悅。
如今的岳家棚村,全村人都憋著一股勁往前奔!明年要干啥、種啥,大伙兒早早就開始盤算,各項準備工作都在搶著往前趕,村里到處都是熱熱鬧鬧干事的場面。
瞅著煙葉收完到下季栽種前的這段空閑期,岳中軍心里開始盤算著給煙田“添點新花樣”,他早有在煙田輪作“五號白”的想法,如今說起這事眼里透著勁兒:“以前路不好走、水供不上,想干也干不成。現在路修通了,水源也有保障了,明年說啥也得把這事干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