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白 通訊員 肖德純 文/圖 近日,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為一名顱內腫瘤患者實施經頸內靜脈PICC置管術,標志著該院在危重癥患者靜脈通路建立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為外周血管條件差、需長期輸液治療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新選擇。

靜脈通路是長期化療、腸外營養及反復輸血患者的“生命線”。傳統外周靜脈穿刺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易導致血管損傷與藥物外滲,影響治療進程。PICC置管術雖能實現中長期輸液,但常規路徑常受患者血管條件限制。而經頸內靜脈PICC置管,則有效規避了外周血管問題,為血管條件差的患者開辟了可靠通路。
51歲的姚女士因腦星形細胞瘤已持續治療三年多,此次持續頭昏、頭痛并伴有胸背部放射痛再次入院。由于左上肢偏癱、右上肢血管長期輸液嚴重受損,加之此前PICC管被不慎拔除,如何重建靜脈通路成為治療關鍵。面對這一難題,醫院組建由管床醫生田莎莎與PICC專科護士徐青、趙燕構成的專項團隊,經全面評估與會診,最終決定實施超導引導下經左側頸內靜脈PICC置管術。術中團隊密切協作,在影像精準引導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了穩定保障。
該技術的成功開展,不僅體現了醫院在多學科協作與急難技術應用方面的綜合實力,也彰顯了“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未來,醫院將繼續推進靜脈治療技術創新,為更多患者提供精準、安全的醫療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