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葛輝文 孫瑋懌 肖芳影 通訊員 向波 文/圖
往右看:數控生產線、智能設備,剛剛生產出來的新一代空壓機整裝待發。
往左看:一排文件柜橫隔出一片靜謐區域——數十臺老式空壓機靜靜佇立,銅鐵機身布滿歲月刻下的斑駁痕跡,齒輪與管道間仿佛還留存著往昔的轟鳴記憶。
11月19日,記者走進常德高新區湖南欣和壓縮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欣和)新建的廠房里,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我們正在籌建一座‘常德空壓機博物館’。它記載的不僅是常德空壓機的歷史,更是中國空壓機發展的歷史。這不僅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們老常德通用機械廠人的夢想。”湖南欣和壓縮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建告訴記者,他和一群老常德通用機械廠人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已收藏了該廠上百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今各種型號的空壓機。
“孫總在去年建廠時,就把左邊按‘空壓機博物館’設計。這座‘博物館’可以建四層,共有3000多平方米,我們會慢慢把收藏的設備按年代搬進來。”72歲的楊湘民是大家推舉出來的“館長”,他如今的工作是義務負責籌建工作。他說,博物館不僅要有藏品,也要有故事,這是個浩大的工程,好在還有很多老工友參與,他不急,余生就干好這件事。
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廠房,為何要為老舊設備留出一方天地?這份“新”與“舊”的緊密相擁,藏著怎樣一段跨越時光的故事?

記憶:空壓機見證常德工業的高光時刻
這些陳列的老機器,來自曾經的常德通用機械廠。它們中,有20世紀60年代打破國際技術封鎖的“拳頭產品”,有衛星東方紅上天時用過的“指定機型”,也有遠銷古巴等地的“明星機型”……
“這些不是廢鐵,是‘常德工業的根’。”楊湘民輕撫一臺1964年出廠的空壓機,指尖在銘牌上久久停留。作為原常德通用機械廠銷售副總,他最自豪的是企業曾經的輝煌。
空壓機被稱為“工業的心臟”,是一種將普通空氣變成高壓空氣的動力設備。它提供的不是電,而是“力”,是驅動現代工業和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機械,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常德通用機械廠成立于1964年,是當時國內八大空壓機廠之一、中南五省第一家無油空壓機生產企業,20世紀60年代起生產空壓機,鼎盛時期曾研發出100多種型號產品,遠銷海外,部分設備使用至今,曾是常德工業的一張閃亮名片。
1983年,常德通用機械廠承接國家機械部立項,聯合合肥通用所專家組建5人技術小組,歷時兩年研發出國內首臺無油空壓機,其核心自潤滑材料配方至今未被超越;1987年,該產品獲古巴國際機械產品金獎。
20世紀90年代,是常德通用機械廠的黃金時期。該廠擁有1000多名員工、100多種機型,在全國設立23個辦事處,產品供不應求。“客戶在廠房附近賓館住著,排隊等提貨,拉貨的車子焊兩層架子,連漆都來不及噴就拉走。”談起常德通用機械廠當年的輝煌,楊湘民壓抑不住激動。
2000年以后,江浙一帶空壓機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他們的市場營銷理念比我們要先進,產業鏈更完整。”孫建告訴記者,改革開放讓民營經濟釋放出巨大的活力,而落后的機制、陳舊的理念,讓曾經的部屬企業常德通用機械廠風光不再,遠遠地落后于人。
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正如大浪淘沙。而常德通用機械廠被淘汰出局。2001年,企業改制,孫建下崗。2017年企業正式停產,常德通用機械廠成了一代人回不了的過去。
常德通用機械廠已成為歷史,也是反思常德工業興衰的樣本。

收藏:燕子銜窩累積著情感和情懷
“小時候,羊耳山煤礦的空壓機轟鳴聲能嚇哭我,沒想到這輩子竟跟它結下不解之緣。”孫建的話語里滿是歲月的沉淀。孫建1973年出生,作為常德技校鑄造專業的畢業生,1995年他進入常德通用機械廠,從翻砂工做起,親眼見證了空壓機在工業生產中的核心價值。
2001年企業改制,孫建下崗后,繼續靠銷售常德通用機械廠的空壓機維生,一干又是十多年。空壓機是貫穿他半生的“吃飯養家的家伙”。“那時候車間里的設備標牌、說明書,我都偷偷收起來,開始是一份感情,總覺得這些東西以后再也沒有了。”這份“有心”,成為他收藏之路的起點。
2017年常德通用機械廠正式停產,一批老設備面臨被當作廢鐵處理的命運。“紡機那臺5型噴漿機,就這么被當做廢鐵賣了,我心疼得好幾宿沒睡。”孫建說,正是這份不舍,讓他和楊湘民等老同事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些工業遺產留下來。”
收藏之路布滿艱辛。為了尋找一臺稀缺的D2型空壓機,他們遠赴沈陽礦務局;為了搶救常州化工廠的老式壓縮機,他們在廢品收購站反復談判;為了集齊通用廠全系列產品,他們發動所有老職工、老客戶提供線索。“就像燕子銜窩,一臺臺機子從全國各地拖回來,運費、維修費、收購費,前前后后砸進去幾百萬元。”楊湘民回憶,最難忘的是將一臺重噸級的舊設備從外地運回時,為了做好包裝,他們在陌生城市找私人作坊連夜趕工,“別人不理解,問我們為啥要折騰這些報廢的鐵疙瘩,我們說,這是常德工業的根。”
目前,他們已收藏各類空壓機及相關設備上百臺,還有蠟紙圖紙、研發手稿、展會資料等文字檔案裝滿了十幾個大箱子。更難得的是,這些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設備“接電加油就能轉”,每一臺都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與汗水。

建館,留住過去更是為了未來
“下班了就到廠房里轉轉,擦擦機子,整理資料,心里格外踏實。”唐飛,常德通用機械廠的“廠二代”,湖南欣和壓縮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父輩起就與常德通用機械廠結緣的他,曾在企業原廣州辦事處工作。常德通用機械廠停產后,他繼續留在廣州從事機械制造銷售相關工作,聽說孫建準備搞個空壓機博物館,他立即應召回到常德加入湖南欣和。除了企業的日常工作,他的業余時間都花在整理博物館的資料和檔案上。
去年,“常德空壓機博物館”籌備班子正式組建,楊湘民擔任名譽館長,核心成員有孫建、楊湘民、唐飛3人,另有十幾名老同事義務參與資料收集、信息提供等工作。他們不拿報酬,全憑一腔情懷。
“有人笑我們,說收藏的空壓機賣廢鐵能賣一兩百萬元,還建什么博物館。可我是想通過它們讓后人知道,常德曾經有過這樣輝煌的工業歷史,空壓機見證了中國制造的進程。”孫建介紹,按照規劃,“博物館”將在3年內完成規模化建設,每臺設備都將配上詳細說明上墻,還計劃通過直播推廣、舉辦技術交流會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空壓機的發展歷程。
“常德空壓機博物館”的籌建,始終與空壓機產業的革新同頻共振。去年,孫建在常德高新區投資上千萬元新建廠房,延續著空壓機的生產與研發。企業員工大部分都是常德通用機械廠的老職工和子弟。
“我們不能只守著過去,還要扛起通用的技術基因往前走。”孫建說。在新廠房的生產區,與老設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技術領先的一級能效空壓機生產線。
孫建帶領團隊深耕節能技術,湖南欣和2021年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率先推出10年質保承諾,研發的一級能效空壓機站,能將客戶用電成本從1元/度降至0.8元/度,在省內多個上市公司招標中脫穎而出。更令人矚目的是企業向健康環保領域的跨界突破。團隊研發的水潤滑螺桿式壓縮機,用純凈水替代潤滑油,讓壓縮空氣實現“零油潔凈”,再經冷干機、碳化硅吸附等多道工序處理,空氣露點可達-70℃,相當于“給空氣洗了個澡”。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拓展出制氧機、微壓氧艙等產品,不僅為常德多家醫院提供供氧系統,還遠銷新疆、拉薩等高原地區,為酒店、高端會所提供健康解決方案。
“我們從工業空壓機起家,現在要做更貼近民生的健康產業。”負責全無油增壓機項目的唐飛介紹,原常德通用機械廠作為國內第一臺全無油空壓機研發生產單位,掌握該機型核心技術和加工生產工藝,在四十多年的不斷革新中,該類產品已能壓縮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氦氣、氬氣、氫氣等特殊氣體。全無油增壓機在產品性能穩定的前提下,不僅滿足了國內特殊氣體壓縮的需求,還出口多國,獲得客戶認可和好評。企業將持續深耕一級能效空壓機站、健康供氧系統等核心業務,在細分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把常德空壓機的名片留下來,把常德空壓機繼續做下去。”孫建的話,道出了所有“常通人”的心聲。在他們看來,“常德空壓機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展示的空間,更是傳承工業精神、培育創新力量的平臺。
記者手記
常德空壓機博物館的“守”與“創”
常德日報記者 肖芳影
走進湖南欣和的新廠房,新與舊的碰撞直擊人心:一側是智能生產線與新一代空壓機的整裝待發,一側是老設備靜靜佇立的靜謐角落。銅鐵機身的斑駁痕跡里,藏著常德工業的輝煌過往,也映照著中國空壓機產業的發展脈絡。在參與博物館籌建的老常德通用機械廠人眼中,這些“會呼吸的鋼鐵”,既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革新的啟示錄。
常德通用機械廠的興衰,是中國工業轉型期的一個縮影。20世紀60年代起,這家企業憑借打破技術封鎖的魄力、深耕研發的執著,成為中南五省無油空壓機的標桿,產品遠銷海外、助力航天,書寫了“客戶排隊等提貨”的黃金時代。但2000年后,陳舊的機制與落后的營銷理念,讓這家老牌國企在民營經濟的浪潮中逐漸掉隊,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技術優勢若缺乏靈活機制的支撐,終將難以抵御市場的風浪。
老“常通人”的收藏之路,是對工業遺產的守護,更是對發展邏輯的反思。為了留住“常德工業的根”,他們像燕子銜窩般輾轉全國,耗費數百萬元將上百臺老設備從廢品堆中搶救出來。這些“接電就能轉”的機器,不僅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更記錄著一個樸素的真理:企業發展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比拼,技術創新是內核,但機制創新是激活內核的關鍵。
如今,湖南欣和的創立詮釋了“傳承與革新”的真正含義。他們沒有沉溺于過去的輝煌,而是帶著核心技術基因重新出發,既以博物館為載體,留存工業精神的根脈;更以機制革新為動力,組建老中青結合的團隊,深耕節能技術、跨界健康產業,讓全無油空壓機從工業領域延伸至醫療、高原供氧等民生場景。
在常德工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這座正在建設的“常德空壓機博物館”,以及背后這群堅守初心的老“常通人”,從青春年少到兩鬢染霜,以匠心守護工業記憶,以創新延續產業生命,從“30年如一日”的收藏初心,到團隊“以時間換空間”的技術趕超,每一段故事詮釋了工業遺產的時代價值,書寫了傳統產業的創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