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劉清 通訊員 楊檸瑾 文/圖
洞庭西濱、沅澧之畔,常德市鼎城區2340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幅山清水秀、業興人和的生態文明畫卷徐徐鋪展。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考察,為這片土地的綠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近年來,這片承載著總書記囑托和73萬群眾期盼的沃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大力推進美麗鼎城建設,統籌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先后斬獲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等多項重量級榮譽,連續三年獲得省、市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排名全市第一方陣。2025年6月,鼎城區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入選“美麗湖南建設典型案例”,生態成效持續彰顯。

責任落地 筑牢生態屏障
鼎城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和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區兩會重點部署,定期研究調度重點任務,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筑牢生態保護屏障。聚焦高起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該區精準編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等系列文件,形成覆蓋全域的生態發展藍圖。
考核“指揮棒”的剛性約束,讓生態責任落地生根。鼎城區制定《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將生態環保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通過督查督辦、通報約談等方式強化成果運用,凝心聚力為群眾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嚴格的責任體系和閉環管理下,全區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鼎城藍”已成為常態;1個國控、4個省控斷面水質100%達標,區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率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發展過程中曾經也有過一些生態“痛點”。近年來,鼎城區直面突出環境問題,以“背水一戰”的決心攻堅整改。石板灘石煤礦區歷經三年鏖戰完成生態修復,廢棄礦坑重現綠水青山,相關經驗被中央整改辦作為正面典型向全國推介。黑臭水體影響群眾生產生活,也讓鄉村生態環境“蒙塵”,2022年以來鼎城區申請上級專項資金2421萬元,下大力氣治理7條農村黑臭水體,斗姆湖街道的枉思河經過治理,從“黑臭水”變身“幸福河”,村民普遍表示滿意、給予點贊。
此外,鼎城區還健全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等制度體系,加強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近年來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態環境事件。2024年,市生態環境局鼎城分局在全省實施“八大行動”安全守底行動中表現優異,獲省政府表彰。
綠色轉型 增添生態動能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協同并進?鼎城區給出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答案。
在農業領域,該區深耕綠色高質高效發展之路,在扛牢糧食安全責任的同時,統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落實秸稈還田、綠色種養循環等舉措,先后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石公橋鎮李家橋村的200多畝獼猴桃基地,通過“生態種植+電商直播”模式,不僅讓果子遠銷“北上廣”,更帶動100余戶村民就近就業,實現“生態田”變“致富田”。
工業轉型中,鼎城區以“綠色制造”為方向,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常德高新區2023年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全區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省級綠色工廠9家,構建起集群化綠色發展格局。2025年4月,湖南首個規模化平原混塔風電項目在鼎城并網發電,40臺風機年發電量達4.17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1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4.6萬噸,為區域發展注入清潔動能。

生態旅游的蓬勃發展,加快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鼎城區依托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鳥兒洲國家濕地公園等資源,規劃“一核心、兩片區、多節點”空間布局,打造大花巖溪康養民宿核心區、港中坪農文旅融合示范區等特色板塊。在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鼎城區通過“引鷺回歸工程”,取締過度養殖,實施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每年吸引十幾萬只白鷺棲息,帶動景區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經營性收入超2000萬元。在港中坪農文旅融合示范區,鼎城區升級旅游設施、舉辦特色活動,港中坪片區去年旅游收入達1500余萬元,今年“五一”期間單日接待量達4萬余人。此外,紅燁山莊、木花溪營地等“網紅打卡地”也競相涌現、持續升溫,央視多次推介其生態旅游成效,“花溪鷺鄉?善德鼎城”全域旅游品牌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全民參與 繪就生態底色
以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為契機,鼎城區通過專題學習、案例宣傳、知識普及等方式,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全區297個村(社區)全部成立環境衛生協會,推行“敲鑼送牌匾”等評比機制,將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人人關心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氛圍日益濃厚。

生態福祉的共享,讓群眾獲得感持續提升。鼎城區不斷完善生態公共服務,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超95%,新建綠色建筑、運營公交新能源化率均達100%。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該區創新“黨建引領、鎮村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助力、協會管理”模式,建成省、市、區級美麗鄉村139個,草坪鎮、謝家鋪鎮獲評省級全域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鎮。2022年至2024年,全區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位居全市前列,群眾的生態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文化賦能,讓生態理念薪火相傳。鼎城區深挖本地生態與非遺資源,將綠色價值觀植入常德絲弦、常德花鼓戲等藝術形式,通過惠民演出、送戲下鄉等活動廣泛傳播。《花巖溪——遇見詩中的山水》等生態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1000萬次,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和珍惜鼎城生態之美。鳥兒洲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候鳥天堂,每年冬季白琵鷺、綠翅鴨等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此棲息,與當地群眾和諧共處,構成“鳥翔洲渚、人水相依”的動人圖景。
今日鼎城,生態文明的旗幟高高飄揚,綠色發展的脈搏強勁跳動,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畫卷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氣勢鋪陳展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