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文/圖
4時許,城市還在熟睡,可玉華樓菜市場早已忙碌起來。
位于鼎城區玉霞街道建新路與德源路交叉口的玉華樓菜市場,其實叫橋南農貿大市場,但人們習慣地叫作玉華樓菜市場。

11月18日5時,記者走進菜市場,水果攤上早已擺放整齊,肉攤的攤主們正合力將一爿爿豬肉搬上案桌,分解成排骨、瘦肉、五花肉,賣牛肉的攤主則將大塊牛肉掛上肉鉤,用最直觀的方式向即將到來的買主展現最好的賣相。


加氧泵嗡嗡作響聲此時顯得異常響亮,“燕子海鮮”的孫哥正往玻璃水池傾放蝦、蟹等各類海產品。他說自己是這個市場第一個賣海鮮的,今年是第10個年頭了。以前大家想買基尾蝦都得跑到很遠的朝陽農貿市場。也正是看準了這個商機,他與妻子燕子開了這個海鮮檔。除了零售,他還發貨張家界、長沙等地。
“賀姐,這些魚全都剖了?”
“對。要稱準,抹零。魚剖了里面要清理干凈,別讓人覺得我們搞事不靈醒。”攤主賀姐與員工的對話,讓交易充滿了公平。
在市場周邊的小巷里,另有一番風景。農村的大伯大嫂們用肩頭挑來自產的各類時令新鮮菜——沾滿泥土的紅薯,帶著露水的青菜,旁邊或許還擺放著幾個碩大的南瓜。


與市場里瓜菜的土味、魚蝦的腥氣同時熱鬧起來的,還有早餐店的香氣。油條、饅頭的香味交織彌漫在吆喝聲、笑談聲、討價還價聲與剖魚切肉的案板聲中,此起彼伏。

作為橋南市場群中專門銷售農副產品的區域,玉華樓菜市場的煙火氣已在這片土地上升騰了二三十年。市場從以前的幾個散戶到商販充滿小街小巷,日漸壯大。2018年,市場在現址擴建升級為橋南農貿大市場,一共4層樓,人氣主打在一、二樓,四樓則是一個農產品物流平臺。

而橋南商圈則是從1985年的南站輪渡河坡的地攤市場發展而來,逐漸形成以橋南市場為主體,橋南副食城、橋南商貿城、橋南家電城、橋南農貿大市場等專業市場為骨干的市場群,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商品流通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