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丁慧 章琴/文 王明睿/圖
秋日暖陽,稻浪金黃,西洞庭管理區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這片土地上的農業豐收交相輝映的,是一場更為深刻、更令人振奮的教育豐收。
今年,西洞庭一中高考捷報傳來,如同一股暖流,激蕩了整個城區:600分以上高分段學生達15人,一本(特參線)上線116人,上線率35.37%;本科上線251人,上線率76.52%,各項核心數據均實現新突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更引人矚目的是,成績的“天花板”被不斷抬升的同時,教育的“幸福面”也在同步拓寬。理科狀元陳天宇,被錄取為清華大學、空軍航空航天大學雙學籍飛行員的侯宇涵,考入浙江大學的文科佼佼者冷靜,古箏專業綜合成績全省第一的章詡琦……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共同詮釋著“拔尖教育與特長教育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的生動實踐。此外,41名音體美特長生被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學府錄取,3名學子投身國防公安事業,入讀國防科大、海軍工程大學、湖南警察學院。這份多元而厚重的成績單,展現了西洞庭教育全面發展的豐碩成果。
成績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幸福密碼”?日前,記者走進西洞庭管理區,深入校園,聆聽書聲,感受笑靨,探尋這個小城區辦出“大教育”的深層邏輯。
一中“涅槃”:一場“手術刀式”的自我革命
清晨的西洞庭一中,靜謐而充滿活力。高三一班教室里,數學老師唐國群正在講解的壓軸題,與百里之外的名校桃源一中同步。“我們現在的教輔和考試都嚴格對標桃源一中。”唐國群介紹:“考后第一時間進行線上聯合教研,比對數據,精準查找教學薄弱環節。”

這種深度的“同頻共振”,源于幾年前一場“痛定思痛”后的抉擇。面對發展瓶頸,在西洞庭管理區黨委、管委的戰略謀劃下,學校班子勇敢打開校門,依托名校資源,與桃源一中的深度合作辦學成為破局關鍵。該校不僅選派教師前往跟班學習,桃源一中也派出骨干教師駐校指導,將先進的管理和教學經驗“帶土移植”。
改革不僅向外借力,更注重內部挖潛。實施“青藍計劃”,為每位新教師配備資深導師,手把手指導。物理教師小張的教案上,布滿了她“師傅”王老師的紅色批注。“從課堂引入到分層提問,師傅傾囊相授。這份教案反復打磨了三稿,過程磨人,但成長最快。”小張坦言。學校還大力推行“推門聽課”“集體教研”,將教研重心下沉至教學一線。

“再難不能難教育”,在區級財力緊張的情況下,硬是為學校“擠”出了高標準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學生公寓、空調安裝全覆蓋等。這里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一樣的優質資源。硬件的升級,帶來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更提升了師生的幸福感與尊嚴感。
改革的成效,最終由數據和口碑見證。“最讓我們自豪的是出現了學生‘回流’。”西洞庭一中黨委書記劉中江說道,“今年初一年級原計劃招440人,結果有近480名學生想來我校就讀。家長們的高度認可,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幸福全景:從“起點”到“角落”的溫暖守護
教育的幸福,不應僅是金字塔尖的榮耀,更應潤澤每一個成長的起點,照亮每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角落。
在西洞庭中心幼兒園,米黃色的嶄新教學樓在陽光下格外溫暖。塑膠運動場上,孩子們在足球賽中奔跑歡笑;教室內,省級學前教育專家正指導教師開展兒童心理教育游戲。“無論硬件還是軟件,我們都不輸城里。”幼兒園負責人自信地說。

民辦的美凱幼兒園同樣設施一流。奧爾夫音樂教室里,孩子們隨著節奏自由敲擊樂器,身體搖擺,臉上洋溢著純粹的快樂。音樂在這里,是感受與表達的橋梁,而非枯燥的技能訓練。

在村小撤并的大潮中,金鳳完全小學如同一顆堅韌的種子被保留下來。這所僅有百余名學生的農村小學,在管理區黨委、管委的支持下煥發新生:嶄新的教學樓、完備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在感恩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午時分,望洲完小的食堂里飄來陣陣飯香。孩子們捧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吃得津津有味。“我們的飯菜可香了!我一餐要吃一大碗!”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笑嘻嘻地說。這頓“暖心午餐”,守護的不僅是健康,更是孩子們對校園的歸屬感。

學校負責人介紹,學校小學部加上幼兒園,總計也不到200人,但是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并沒有因為學生人數的不足而縮水。“不管有多少學生,我們都堅持著我們的教育初衷:讓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這名負責人頗為自豪地說。
西洞庭管理區中心完全小學則是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個縮影。自2021年以來,該校先后成功創建了“湖南省綠色學校”“常德市書香校園”“常德市健康校園”“常德市文明校園”,實現了榮譽“大滿貫”。每年的小學生運動會上,排球和乒乓球項目更是連續折桂,展現了學子們昂揚的精神風貌。

堅實的投入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2021年10月,中心完小食堂(潤儉樓)及附屬景觀工程竣工,總投資639萬元,建筑面積972平方米;2023年8月,一棟嶄新的二層教學樓(潤志樓)及附屬項目交付使用,總投資666萬元,建筑面積達1800平方米。
此外,學校還有行政樓(潤心樓)內部修繕、消防管網改造、校園道路硬化與廁所改造、新建南門衛室、操場及運動場提質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相繼完成。
這些持續不斷的投入,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硬支撐!
隨后,我們又走訪了祝豐完全小學、龍泉完全小學等,所見皆是嶄新的教學樓、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孩子們臉上幸福的笑容。

“為了解決鄉村就學難的問題,我們所有農村學校采取了小學+幼兒園配套的辦學模式,讓這些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9年一站式教育資源。什么是教育幸福?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答案!”西洞庭管理區教育局局長李書勤鏗鏘有力地說。
“我們學校的老師和學習環境一點也不比城里差!”剛從外地轉學回來的四年級學生孫斌興奮地宣告。這句童言,是對西洞庭教育均衡發展最樸實、也最有力的褒獎。
區域雄心:“家門口”承諾與“十五五”藍圖
“教育幸福是群眾幸福的根源。我們西洞庭管理區雖小,但有著將教育事業做大做強的強大定力。每年慶祝教師節大會和全區教育發展座談會是我必須參加的兩個重要會議!”西洞庭管理區黨委書記李智勇擲地有聲地說。
“西洞庭大力發展城區學校的同時,也保留了三所農村小學(幼兒園)的布局,讓農村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雖然農村小學學生人數逐年減少,我們也不會輕易撤點。”這背后,是巨大的投入與堅守,彰顯的是教育為民的初心和底線公平的擔當。
為此,西洞庭管理區精準施策,打出了一套提振教育質量的“組合拳”,拳拳到位、招招有力:管理區黨委、管委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僅將教育議題置于年度工作的核心位置,更通過每年舉行的專題會議,直面教育發展中的“堵點”與“難點”,現場把脈,精準開方。同時,以教師節等為契機,常態化舉辦各類尊師重教活動,在全區范圍內厚植“崇文尚學”的沃土,讓教師成為最受尊重的職業。
這里不僅嚴格落實“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硬性要求,更以“真金白銀”和“真情實感”穩定師資隊伍。財政全額保障教師培訓經費,為專業成長鋪路搭橋;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廣納賢才;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全區還針對班主任出臺了一系列暖心舉措,極大地提升了班主任的崗位吸引力與工作積極性,激活了教師隊伍的“一池春水”。
管理區聯動公安、交通、電力等多個部門,協同作戰,整合資源,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從改善通行道路到升級電力設施,從強化交通安全管理到凈化文化環境,一系列扎實的舉措,為師生共同筑起了一道安全、便捷、安寧的屏障,讓校園成為社區中最美麗的風景線。
面對自身基礎薄弱的現實,西洞庭選擇“借船出海”,與名校桃源一中的合作辦學被提升至戰略高度。管理區在資金、物資等方面給予全力保障,確保這一合作不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將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經驗和優質教學資源“引進來”、“扎下根”,使其成為驅動區域教育質量提升名副其實的“關鍵引擎”。
擘畫藍圖,面向未來教育
立足今日之佳績,西洞庭的目光已投向更遠的未來。圍繞“十五五”規劃,一幅清晰的教育發展新藍圖正在繪就:
硬件升級,夯實發展基礎。計劃將西洞庭一中和西洞庭中心完小的高標準提質改造工程提上日程,通過優化校園布局、全面更新教學設施,從根本上提升辦學條件的“硬實力”,為學子們提供更現代化、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合作深化,注入持續動力。與桃源一中的合作將不止步于當前,而是向著教學管理、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雙向交流等更精細化、更深層次的領域邁進,力求將名校的“輸血”功能轉化為區域教育的“造血”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數字賦能,開啟智慧新篇。直面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短板,西洞庭明確將“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作為未來攻堅的重點方向。全區中小學、幼兒園的信息化技術設施將迎來一輪全面升級,智能化管理系統將不斷完善,旨在以數字技術為傳統教育賦能、提質、增效,奮力駛入教育現代化的快車道。
記者手記
幸福的回響
夕陽西下,校園漸歸寧靜,但那份勃發的生機與活力已在西洞庭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從一所高中的“涅槃重生”,到全域教育的“百花齊放”;從清北、浙大學子的凌云之志,到村小娃娃食堂里的滿足笑容;從青年教師教案上的細細批注,到“家門口”的莊嚴承諾……西洞庭教育的故事,是一個關于“突圍”與“幸福”的故事。
它雄辯地證明,教育的優質與均衡,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擁有堅定的決心、科學的施策和全情的投入,即使是一個小城區,也能書寫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宏大篇章,找到那把開啟萬千家庭幸福之門的“金鑰匙”。西洞庭的探索與實踐,正成為新時代基層教育振興浪潮中,一個清晰而動人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