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通訊員 湯勇 文/圖
10月30日9時許,53歲的村民楊景義早已在桃源縣龍潭鎮落家坪村村部靜靜等候。
汽車沿一條蜿蜒而寬闊的村道緩緩爬升,路面顏色尚新,看得出通車時間不長。“今天正好通車半個月。”聽到記者稱贊道路狀況,手握方向盤的楊景義微笑答道。他接著介紹,這條路是連接村部與山上幾個村民小組的主要通道。雖然前兩年村里進行了道路的基礎處理,但因資金不足,路面依然狹窄泥濘,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村道施工現場
然而,今年8月,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在商議路面硬化施工細節時,卻為高昂的路面平整費用犯了難。得知這一情況,楊景義主動找到村支書鄒劍,說道:“這是村里的大好事。我自帶設備來平整路面,村里有錢就給,實在困難,不給也行。”
9月中旬,楊景義的機械設備陸續進場,開始對路基進行拓寬與平整。“墊資近200萬元,換來了從‘60分鐘到15分鐘’的出行巨變。”一個月后,一條近10公里長、5米寬的硬化村道順利完工,路面寬度甚至比施工標準還多出0.5米。
家中排行老二的楊景義對大山的情感的加深始于34年前。1991年,19歲的他眼見村里農資上山、農產品下山極為困難,萌生了買車跑運輸的念頭——既能為村民解決運輸難題,也能謀一條生計。次年,一臺解放牌老卡車便開始在落家坪村的山間轟鳴往返。楊景義堅持只收運費、不賺差價,漸漸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與認可。
2015年,隨著黔張常鐵路項目穿過落家坪村,楊景義的人生迎來轉折。憑借已有的設備和熟悉當地環境的優勢,他成功入圍砂石運輸供應商,事業邁上新臺階。
楊景義的老家位于海拔近500米的山間,算是村里最偏遠的人家。2011年,望著屋前屋后滿山的雜樹,他萌生了種植經濟林的想法。如今,1000多畝杉樹林與200多畝油茶林,已郁郁蔥蔥地挺立在落家坪村的多個山頭。
2021年,楊景義了解到“藏香豬”養殖模式。這一又名“人參豬”的瘦肉型豬種,以天然野生植物及果實為主食,非常適合落家坪的自然環境。于是,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藏香豬”養殖基地動工興建,高峰期存欄量達2000多頭。憑借原生態的飼養方式,加上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楊景義的“藏香豬”逐漸打開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楊景義飼養的“藏香豬”
一人富不算富。心懷大山的楊景義,在杉樹林、油茶林的開荒與管護,以及養殖基地的日常運營中,優先聘請當地村民務工。如今,他每年支付的勞務費用約達12萬元。
落家坪村還有一座橫跨河道、距今110年的木橋。這不僅是8組村民出行的要道,也是大家歇腳的地方,但因年久失修,漸漸成了危橋。2019年,部分村民提出整修建議,既為便民,也為保護這座老建筑。楊景義得知后,再次主動提出出資并提供設備支持。“這是一件大好事。”88歲的徐治生老人談及此事,贊不絕口。
楊景義時常去“屋兒橋”走走
近幾年來,每個春節,楊景義都會為村里30多位五保戶,每人送去5斤“藏香豬”肉、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物資。“‘二佬’(楊景義小名)心里裝著大家哩!”11組五保戶丁華云對記者說。
心系山中人與物,是楊景義對這片大山最深情的守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