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鄧淇月 通訊員 單鑫
十月下旬,沅澧大地已略帶寒意。早晨七點,天已透亮,在鼎城區鎮德橋鎮,73歲的退休教師劉茂云緊了緊外套,穩穩地騎上那輛熟悉的電動三輪車。車廂里,鄰村的留守兄妹小宇和小娟裹著厚衣服,正借著晨光翻閱從“劉爺爺書屋”借來的故事書。車輪碾過布滿霜跡的鄉間小道,五公里的路程,老人在前,“雛鳥”在后。這趟劉茂云已風雨無阻堅持了十幾個春秋的“上學路”,在重陽節前夕的這個早晨,顯得格外溫暖。
在常德,像劉茂云這樣的“育苗人”遠非孤例。兩萬余名從各條戰線退下來的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以“育苗人”的姿態,將畢生經驗化作滋養新苗的沃土。他們皓首丹心,將晚年的熾熱能量,毫無保留地注入關心下一代這項面向未來的事業中,讓“常德關愛”成為一張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從“個體善舉”到“城市善治” 體系創新的常德模式
常德關愛下一代的畫卷,筆觸早已從點狀勾勒變為整體鋪陳。這背后,是市委老干部局、市關工委的精耕細作,將系統化、制度化的“城市善治”理念轉化為現實,最終織就了這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關愛網絡。
“關心下一代工作非一人一力可成,必須讓組織在基層生根發芽,凝聚起磅礴合力?!睗h壽縣教育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李榮輝道出了常德模式的關鍵。關心下一代不是某個部門的事,而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全市2700多個關工委組織,如同靈敏的神經元,將關愛的信號精準傳遞到各個角落。
這一體系充滿活力。近年來,市關工委持續深化“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累計開展法治教育1800多場,覆蓋青少年98萬余人;于2024年重點推動“春風化雨”特別關愛行動,打造“德風潤苗”關愛品牌,通過“四幫一”等機制,為特殊青少年群體送去溫暖與希望。此外,石門縣關工委組織“百童千詩頌中華”活動,以文化浸潤厚植家國情懷;臨澧縣關工委每年培養千余名技術青年,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常德成功地將“銀發資源”轉化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寶貴“人力資本”。
從“一花獨放”到“百花齊放” 品牌矩陣的常德樣本
如果說健全的體系是骨骼,那么一個個鮮活的品牌項目就是常德關愛工作的血肉。常德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極具辨識度的關愛品牌矩陣,形成了“一縣一品、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在安鄉縣,78歲的退休干部毛康模二十三年如一日,深耕“家長學校”品牌。他推動建立的家長學校體系,讓科學的家教理念如春風化雨,滋潤千家萬戶。他主持的“毛康模家庭教育工作室”,已成為市級銀發人才工作站,實現了從“活動”到“平臺”的能級躍升。
臨澧縣志愿者協會會長、黨支部書記譚德才帶領團隊將“逆風飛翔·事實孤兒同行計劃”打造成了知名的公益品牌。其工作獲得省教育廳高度肯定,相關模式不僅在全省暑假安全工作會議上被推介,還兩度被省級媒體重點報道。他創新引入“少年公益小記者”進行朋輩陪伴,并建立“少年成長營”,為同類幫扶提供了“常德方案”。
在西洞庭管理區,省勞模李清山探索出獨特的家庭教育“三字經”品牌。他以“孝、富、慈”為核心,將孝道文化、科技興農與精心育孫緊密結合。他開創家庭“公款”制度,全力支持孫輩發展特長、求學深造,塑造了“農村難得的好家庭”樣板。
此外,武陵區退休干部朱定萬的“育苗基地”以文化人,鼎城區劉茂云的“農家書屋”以書筑夢,澧縣退休教師鄭傳巖的“村頭課堂”接地氣……這些典型如同常德關愛圖譜上閃亮的坐標,共同構成了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常德關愛樣本”。
從“傳統關愛”到“智慧賦能” 與時俱進的常德探索
常德的“五老”們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他們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讓關愛工作插上現代化的翅膀。
“云端”架起連心橋,數字平臺拓展關愛新維度。市關工委聯合市教育局、市婦聯創新開展家庭教育直播課,一堂課便能吸引37萬名家長在線參與。這種突破時空限制的“云端課堂”,讓科學的育兒理念瞬間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了關愛服務的精準投送與高效覆蓋,展現了常德在“數字關愛”上的前瞻性探索。
“項目”賦能實踐育人,智慧設計開辟成長新路徑。柳葉湖旅游度假區關工委創新設計“保護母親河,爭當‘河小青’”生態實踐項目,以系統化的流程管理和情景化的實踐引導,將環保行動打造為提升青少年生態文明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智慧課堂,讓社會實踐實現育人目標。
“網格”賦能基層治理,智慧管理提升守護新效能。武陵區關工委將城區500多名“五老”精準編入社區網格管理體系,通過信息化平臺實現需求與服務的快速匹配。這種“五老進網格”的智慧模式,使關愛力量在基層治理中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發現”、從“零星分散”到“系統集成”的躍升,為青少年營造了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從“夕陽年華”到“朝陽事業” 精神海拔的常德高度
支撐這一切的,是常德“五老”群體令人動容的奉獻精神,這構成了“常德關愛”品牌最深厚的精神底蘊。
曾擔任市領導的曹儒國同志,退休后毅然挑起關工委重擔。即便身患重疾,經歷多次大手術,他依然掛著引流袋深入基層。他在病榻上寫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心寬無處不桃源”,是常德“五老”群體堅韌不拔、初心如磐的真實寫照。
在沅水之畔,像曹儒國一樣默默堅守的“五老”數不勝數。安鄉縣年過八旬的退休干部駱柏榮,不僅個人捐資數十萬元,還多方奔走,聯動愛心企業家長期結對幫扶困境學子;津市市三洲驛街道的“紅管家”李昌森,組織轄區“五老”擔任網吧義務監督員,十余年如一日在校園周邊巡邏值守。
桃源縣退休干部吳明春將小叔的抗美援朝事跡整理成《吳應華事跡匯編》作為“家本教材”,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石門縣退休干部賀全支推動全縣關工委工作納入教育局年度考核,創新活動機制,助力石門縣在主題教育讀書活動中成果領跑全??;澧縣鄭傳巖首創“家長學校1+3模式”登上國家級期刊,其扎根田野、潛心鉆研的勁頭,正是常德“五老”群體將豐富閱歷化為育人智慧的縮影。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今年9月,在紀念中國關工委成立35周年表彰大會上,常德市1個集體、4名個人榮獲全國先進稱號。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既是對常德“五老”多年來默默耕耘的最高褒獎,更是對“常德關愛”模式示范價值的充分肯定。他們用銀發守護朝陽,用奉獻溫暖社會,不僅打造了一項項務實有效的工作品牌,更探索出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城市治理方案。這,正是常德在重陽節獻給時代最深厚的禮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