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王偉杰
十月的松滋河,晨霧如紗,波光里倒映著兩岸漸染的秋色。這條流淌在安鄉人血脈里的母親河,見證著一場延續半個世紀的變遷。
天微亮,劉建國已走在熟悉的河岸上。這位湖南省安鄉縣大鯨港鎮漁民社區的第二代漁民,記憶深處的這個時節,黎明總是被漁船的轟鳴聲撕裂,被祖輩相傳的號子聲喚醒。
如今,這片水域歸于寧靜,只有一群巡護者在晨曦中默默守護著。
告別千帆過盡的艱難轉身
沿河分布的狹長地帶,553戶1200余人——大鯨港鎮漁民社區這個特殊空間,承載著幾代漁民的命運沉浮。從1969年的復興漁業大隊演變為現代化社區,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洞庭湖的波濤鐫刻著漁家兒女的悲歡離合。
2019年冬,長江禁捕的消息如驚雷劃破平靜?!安淮螋~,我們還能做什么?”這個沉重問題,在每艘漁船的艙底、每戶漁家的飯桌上反復回蕩,成為必須面對的時代之問。
“我們像候鳥,順著魚汛在江湖間遷徙。”龔能超談及家族三代的水上漂泊史,眼神飄向遠方,他十幾歲就開始打魚,最遠到過岳陽、湖北等地的河湖?!吧习?,意味著要忘記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彼f。
75歲的王建安,有近60年的“漁齡”,曾撫摸著陪伴他大半生的漁具,淚水滴在斑駁的漁網上:“除了打魚,我什么都不會?!鄙侠U漁具的那些日子,無數像他一樣的老漁民,完成了一場與過往的艱難告別。
漁民社區黨總支書記蔡杰說,社區中,僅持證的專業退捕漁民就有339戶584人,非持證漁民131人。他們大多年齡偏大、技能單一、文化有限,一生隨船漂泊。讓漁民“上得來、穩得住、能致富”,成為社區的頭等大事。
轉變,始于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家訪,干部們坐在漁家的矮凳上,傾聽他們最真實的憂慮;社區的座談會開了又開;設立的“漁民之家”服務站,對退捕漁民建立“一戶一檔”,讓每個聲音都能被聽見。這里沒有“一刀切”的冷漠,只有對每個家庭出路的深情守望。

上岸換種方式融入大江大湖
上岸,對年輕一代的漁民而言,意味著開辟新的人生航向。章順利曾自嘲是“三無”漁民——無文化、無房產、無工作。初中輟學后隨父母漂泊的他,在禁捕后一度陷入迷茫。如今,他在縣城代理的“三棵樹”油漆生意已步入正軌,人生的航船正駛向更廣闊的“海洋”。
更讓人振奮的是,政府部門推出的系統技能培訓、專場招聘和創業扶持、公益性崗位安置等一系列暖心舉措,讓越來越多的漁民找到了人生新舞臺。在創業擔保貸款支持下,依托當地優質資源,憑借多年養魚經驗,余孝勇與朋友合資近200萬元,發展起蓮藕種植和特種水產生態養殖。借著安鄉縣“中國醬鹵之鄉”的品牌效應,他300畝水面的特產暢銷省內外。目前,他正計劃進一步拓展市場、擴大規模。
李文來通過社區推薦,進入附近一家鞋廠工作,收入穩定,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高耀媛參加育嬰員培訓后順利上崗,已穩定工作多年;陽磊參加電工、焊工培訓后進入縣工業園工作,月薪可觀還享有五險一金?!霸诩议T口穩定就業,老了還有退休金?!标柪诘母锌?,道出了眾多漁民的心聲。
退捕之后,安鄉縣成立了護漁巡護隊,專門吸納退捕漁民加入,他們以新的方式重返水域。劉建國是護漁巡護隊的一員。他說:“我們比誰都了解這片水域,比誰都在意河里的魚?!?/p>
社區這支10人組成的特殊巡護隊里,人人都曾是捕魚好手。他們熟悉每一條河道走向、每一處暗流漩渦,也清楚哪里是魚群的聚集之地。他們將曾經的謀生經驗,全部轉化為守護江河的力量。
巡護工作并不輕松。隊員們要沿著指定的河道巡邏,勸阻非法垂釣,仔細清理“幽靈漁網”,認真記錄水質變化。劉建國笑稱這是“最有意思的轉變”——以前躲著漁政跑,現在是幫著漁政守。
他們的親身經歷成為最動人的宣傳:“我們都打過魚,知道這一網撒下去的分量?,F在,我們要為子孫留下一條永遠有魚的河?!?/p>
辛勤守護終見回響。非法捕撈網具日漸稀少,江中魚群不再令人驚奇。“前幾天巡護時,我看到一大群魚在岸邊游弋,這場景現在變得很常見了。”劉建國的眼中,閃爍著見證生命回歸的喜悅。
新生漁民家園的重塑之路
禁捕退捕,不僅是一場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是一次家園與生活的重塑。
漁民社區是從漁民聚居區演變而來。曾經,這里房屋年久失修、違建不在少數,人居環境令人憂心。如今,人們漫步社區,道路干凈整潔,健身場所、充電裝置、閱覽室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
2020年,安鄉縣委縣政府對漁民社區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投資數百萬元對停車場、健身廣場、下水道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提質?!斑@場改造,讓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漁民聚居區,真正完成了從漂泊到安居的時代蛻變?!辈探軇忧榈卣f。
秋日正午,“長者食堂”內,老人們正悠閑對弈,午餐的香氣在空中彌漫。公示欄上,當日的菜品散發著家的溫度:辣椒炒肉、紅燒冬瓜、油炸紅椒、骨頭海帶湯。
蔡杰介紹,社區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老年人占比超過20%。為解決老年人照護問題,社區創新采用“政府主導、社區主體、社會參與”模式,精心打造了“長者食堂”。
食堂理事長張梅清道出了其中深意:“‘長者食堂’承載的不僅是吃飯問題,更是老漁民們的整個晚年生活?!鄙鐓^工作人員巧妙利用餐前餐后時間,開展政策宣講和養生知識講座,組織老漁民聽戲曲、話家常,讓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樣豐盈充實,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張梅清出生在漁船上,他的個人記憶堪稱半部安鄉漁史。他用一句古老漁諺道出了今昔滄桑巨變:“魚死不閉眼,只有吃的沒有攢。如今我們過的是神仙日子,風吹不到、雨淋不到?!?/p>
在社區,另一種希望正在拔節生長。余孝勇的兩個女兒相繼考上大學,“知識改變命運”在一個個漁民家庭成為生動現實。如今,社區每年都有3至5個孩子金榜題名,用書香續寫著漁家新的傳奇。
千舟已歸岸,漁歌換新聲。從“江湖”到家園,安鄉漁民在時代的浪潮中,不僅完成了從捕魚到護魚、從索取到奉獻的升華,更在陸地上續寫著新時代的“漁舟唱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