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王明睿 通訊員 周穎淇 李峰 文/圖 清晨6時30分,晨光熹微,安鄉縣下漁口鎮的菜薹基地里忙得熱火朝天。村民們手持量尺,在沾滿露水的菜田間俯身探尋,精準掐下一根根長度在25至30厘米之間、葉面光潔無斑的菜薹。從采摘到預冷,必須在1小時內完成——這場關乎“鮮度”的接力賽,每天都在這里準時開場。

“我們建立了一套‘按熟度采、按標準選’的機制,從源頭鎖住鮮度。”安鄉縣盛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采收后的菜薹被迅速送入預冷車間,通過低溫處理鎖定水分與營養。隨后,專為長沙路線定制的“短途冷鏈專車”立即發車,3小時內便能跨越百余公里,直達長沙的批發市場和商超。通過與接收方提前對接、簡化中轉,這套流程極大降低了運輸損耗,讓長沙市民的餐桌上能夠出現“當天采摘”的安鄉菜薹。

目前,該合作社菜薹種植總面積已達3100畝,其中紅菜薹畝產約6000斤,白菜薹畝產約2800斤,地頭收購價穩定在每斤2元左右。這條“標準種植+冷鏈直送”的產業鏈,不僅為城市提供了穩定優質的生鮮供應,也為當地農民增收、鄉鎮就業拓展了空間。
合作社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深耕菜薹產業,通過提升品質與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鮮速通道”,為下漁口鎮的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