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門九派通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大軍 李凱
巍峨綿延的大洪山南麓,有一個美麗的小鎮——湖北省京山市三陽鎮。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河流、湖泊、稻田交織,為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來源,歷來是鳥類南北、東西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地和繁衍育雛地。
進入21世紀,在“生態京山”戰略的感召下,三陽鎮一批有識之士,發起以觀鳥為載體的鄉村環境保護活動,極大地促進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
如今,三陽觀鳥已從山區走向京山、推廣到全國,“中國觀鳥之鄉”成為京山的一張亮麗城市名片。

“觀鳥天堂”聲名遠播
三陽鎮地處京山市西北端,與隨州接壤。這里四季分明,群山環繞,樹木蔥翠,河流眾多。
“我們這里生態環境好,有山有水,南來北往的鳥兒都愛到這里棲息、繁育。村域內有記錄的鳥類近200種,珍稀鳥類有中華秋沙鴨、壽帶、鴛鴦、藍喉蜂虎、白冠長尾雉等。數量最多的要數白鷺了,高峰期有成千上萬只,漫山遍野都是。”說起三陽的鳥類,三陽鎮三陽村村干部馬榮華如數家珍。
三陽觀鳥活動歷史悠久。2005年,三陽籍深圳企業家詹從旭等發起以觀鳥為載體的鄉村環?;顒??;顒右越M織小學生觀鳥愛鳥護鳥為切入點,啟動了“寸草心鄉村環保教育計劃”,觀鳥活動迅速從學校擴展到家庭、社區,并從三陽鎮推廣至京山全市。
自2007年起,三陽及周邊地區逐步規劃建設了白鷺坡、響塘灣、張關等7處觀鳥基地,開辟了9條特色觀鳥線路。這些基地和線路覆蓋了不同環境和鳥種,配備了觀鳥臺等設施,為觀鳥愛好者提供了專業化、多樣化的體驗場所,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吸引力。
2008年,三陽鎮舉辦首屆觀鳥節暨湖北省第四屆野生鳥類觀鳥攝鳥大賽,提高了觀鳥活動的社會知名度。此后每年三陽都會舉辦觀鳥、攝鳥大賽,觀鳥節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大。2013年,京山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正式授牌“中國觀鳥之鄉”。
2016年,三陽鎮舉辦了亞洲賞鳥博覽會,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國內79個環保組織機構的愛鳥人士以及各級媒體記者1000多人云集京山。“中國三陽,觀鳥天堂”,從此聲名遠播。
今年6月14日,中國(京山)第十五屆野生鳥類觀鳥攝鳥大賽2號路線由三陽鎮承辦,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學生共赴這場盛大的觀鳥之約,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觀鳥社團、環保人士、游客和媒體參與。

愛鳥護鳥家喻戶曉
到京山三陽觀鳥,鳥友們以一睹壽帶芳容、拍到壽帶為幸。
壽帶又稱綬帶、白帶子,屬夏季候鳥。雄性壽帶尾部有兩根比自己身體長3—5倍的尾羽,像一條長長的綬帶,飛動時尾羽飄逸,姿型優美,被譽為“林中仙子”。
“壽帶鳥逐水而居,喜歡在楓楊(柳樹)上棲息,筑巢繁育后代。為保護它們的棲息地,鎮政府在三陽村肖家河段設立壽帶自然保護區,禁止在保護區內砍伐樹木、放牧、狩獵、毀巢等。”京山觀鳥協會會員謝愛斌說。
經過多年保護,肖家河沿岸已培育出茂密的楓楊林,成為壽帶等鳥類的理想家園。
“每年5月到7月,壽帶都會來。它們在這里繁衍生息,等雛鳥長大就會飛走。壽帶飛起來特別好看,它們下河洗澡時是拍鳥人最喜歡搶的鏡頭?!闭f起壽帶鳥的習性,三陽村十組村民劉傳德了如指掌。
“愛鳥愛自然,做個環保人。”愛鳥護鳥的環保意識最先在校園里生根發芽。2005年,三陽鎮小學成立了湖北省第一支小學生觀鳥隊,配備望遠鏡、圖鑒等設備,建設鳥類科普館和圖書館,開發《觀鳥》校本教材(后升級為湖北省中小學地方鄉土教材),將觀鳥課程納入教學體系。通過“觀鳥—愛鳥—愛生命—愛自然—做個環保人”的教育鏈,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
長期的觀鳥護鳥實踐,學生們不僅認識了上百種鳥類,掌握了觀鳥技能,更在實踐中培養了熱愛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素養。
觀鳥活動不僅局限于校園,更延伸至社會各個層面。2009年,三陽鎮成立了由村民組成的護鳥隊,走村入戶宣傳環保,制止捕鳥、毀林等行為,曾經的捕鳥人也轉變為護鳥骨干。
作為護鳥隊的一員,三陽鎮岔河集村村民孫修權總向人們述說保護鳥兒的好處:“白鷺在這里‘定居’已經有30多年,白鷺一來,田里的害蟲沒了,農藥錢也省了。”
公安、林業部門嚴格執法,形成了“學生觀鳥隊+農民護鳥隊+政府部門+環保組織”四位一體的愛鳥護鳥機制與網絡,設立數百個保護宣傳標牌,讓“不打鳥、不吃鳥、不買賣野生鳥類”成為共識習慣。
多年來,三陽的大人小孩與大自然的精靈進行著親密約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其樂融融。
“觀鳥經濟”方興未艾
20余年來,觀鳥愛鳥活動的持續開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森林覆蓋率得到保持,水源和土壤得到更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近年來,三陽鎮通過建立生態緩沖區、限制農藥施用、建設“候鳥食堂”等舉措,構建起“鳥—林—水”共生體系,被納入湖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借助良好生態,三陽鎮全域做好“山水文章”。
培育有機稻米、生態油茶等低碳農產品,實現“零化學污染”種植。屈山村村民韓明在十堰學習香菇種植技術后,回鄉種植袋料香菇5萬袋,示范帶動全村300戶種植香菇200萬余袋,全鎮年培育袋料香菇600萬袋。普濟寺村種植大戶陳令發種植油茶200多畝,全鎮油茶種植面積4.5萬畝,掛果面積1.8萬畝,年產油茶果8000噸。鄉村能人馬延國依托三陽油茶產業開辦油茶加工廠,延長油茶產業鏈條,年加工高品質、高附加值茶油5萬公斤。世云糧油購銷有限公司陳鑫通過直播帶貨銷售三陽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助力公司產銷兩旺。
“觀鳥之鄉”的品牌效應,還帶動了三陽鎮旅游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每年吸引了大量觀鳥愛好者、攝影師和普通游客前來,促進了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行業的發展,“鷺鄉民宿”集群、農家樂飯莊等第三產業應運而生,村民年增收結構中,“旅游飯”占比達40%。
三陽村四組村民謝經國、彭翠蓉夫婦是鄉村大廚,在村里開辦了一家鄉村地道菜館,專門為四面八方前來觀鳥的游客服務。他家還種植了6畝生態草莓,供前來觀鳥拍鳥的游客游玩時采摘。
2025年賞鳥周暨野生鳥類觀鳥攝鳥大賽期間,前來三陽及周邊旅游的游客達10萬人次,盛況空前。
隨著“觀鳥之鄉”生態名片越擦越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這里得到生動的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