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裴維維 通訊員 元利加 楊思怡
10月13日至17日,常德市優秀農民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培訓重點班在長沙圓滿舉行。
30余位來自常德各縣市區的農民大學生,揣著“給家鄉找路子”的期待,用5天時間把課堂搬進田間、把考察變成實踐。從電商直播怎么上手,到特色產業如何運營,從黨建怎么引領基層治理,到鄉村規劃有什么門道,大家一股腦把鄉村振興的“真招實策”裝進了口袋,盼著回去能給家鄉發展添把勁。
課堂不“灌課”,專家帶著案例教“真招”
本次培訓摒棄“填鴨式”教學,而是專挑農民大學生最犯難的鄉村發展問題下手。請來的行業專家、學者不扯空話,全用真實案例說話,教的都是能落地、用得上的本事,學員們都說“這課聽得值”。
10月15日的專題輔導環節,三場重磅授課接連登場,成為學員們公認的“干貨課堂”。東盟總部直播帶貨基地總經理黃文學以“直播帶貨案例分析與實操”為題,結合自己操盤的案例,為大家拆解電商運營邏輯,手把手教學員掌握新媒體營銷技巧,打通農產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學員現場感慨,以前他們覺得直播就是“對著鏡頭吆喝‘買它’”,聽完課才知道,從腳本策劃到流量運營都是學問。

惠農網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鄧武杰則從“農村電商”說起,把現在農村電商的趨勢、如何突破瓶頸講得明明白白,一下給學員們打開了新視野。省高校干部培訓中心原書記、主任,省委教育工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劉國華,以“以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面推進黨的作風建設”為主題,結合基層干部典型案例,進一步引導學員們筑牢思想防線,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就是種好地、賣好貨,現在才明白,抓黨建、聚人心才是關鍵?!卑侧l縣深柳鎮的梁智是基層工作人員,聽完課他滿是感觸,“咱當基層干部的,得先做好‘領路人’,把鄉親們的勁往一處使,才能讓農業更旺、農村更美、農民更富?!?/p>
腳踩田埂學,實地考察解鎖“新密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贝舜闻嘤枌ⅰ罢n堂”搬到產業基地、田間地頭,學員們走一路、看一路、問一路,實實在在感受鄉村發展的鮮活勁兒。


在長沙縣果園鎮新明村,大家跟著村里的人學電商助農——這個曾經平平無奇的村子,現在靠直播把有機香秈米、蜂蜜等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
到了衡東縣,“產業集群”的力量讓大伙開了眼。湖南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的土菜示范基地,新鮮蔬菜從地里摘下來,轉眼就變成包裝精美的土菜制品,全產業鏈下來,不僅影響輻射4000余戶農戶參與,帶動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土地收入,更帶動周邊2000余人就業。
楓仙嶺生態莊園里,農旅融合的項目搞得紅紅火火;堰橋村“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讓小農戶也能跟著大產業賺錢;李花村的禽蛋產業規模大且智能化,看著一箱箱雞蛋裝車,學員們忍不住感嘆“集體經濟這么干,肯定有奔頭”。
醴陵市的考察,專盯“黨建怎么帶治理”。孫家灣鎮孫家灣村的“瓷酒小鎮”幸福屋場,亮麗的墻畫、整齊的菜園、酒瓶式的文明標語、酒瓶花盆……迎面而來的就是田園、精致、宜居的圖景。泗汾鎮金湖灣幸福屋場,“黨員帶頭干、鄉賢主動干、群眾自發干”的氛圍濃厚,當地還將根植于鐵河泗水的紅色文化和農耕民俗風情融于一體,致力于打造湘東地區獨具特色的幸福屋場示范點和現代村居文旅融合發展的典范。

“從貧困到文明示范的華麗轉身,孫家灣村現在成了全國有名的‘瓷酒小鎮’,這都是黨建帶出來的!”津市市藥山鎮和平村的村委委員肖淞尹看得認真,“他們把文旅和產業融到一塊兒,讓老手藝有了新活力,鄉親們的腰包也鼓了,這經驗咱得好好學?!?/p>
最讓學員們印象深刻的,是楓林鎮隆興坳村的“黨建+產業”模式。村里4000多畝艾草基地年銷售收入800多萬元,帶動附近村民5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隆興坳村黨總支書記付鐵棉介紹,村里積極探索“政企+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利用現有房源打造特色民宿,以紅色革命文化為核心,全力打造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區,在隆興坳村,只要具備勞動能力,村里就能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
揣著“干貨”歸 一心為家鄉寫“新答卷”
思辨交流是深化學習效果的關鍵環節?!斑@五天不是結束,是咱幫家鄉干實事的開始!”培訓結束時,學員們你一言我一語,滿是干勁。有人說回去先試試搞電商直播,把家鄉的柑橘賣得更遠;有人想學著隆興坳村的樣子,動員鄉親們加入合作社,一起種特色作物;還有人惦記著東門村的規劃經驗,打算回去組織村民一起商量村里的發展藍圖。
培訓尾聲,大家圍繞“鄉村振興的五個具體路徑結合本村實際”這一主題,組織了分組討論。大家開門見山、各抒己見,在思想的碰撞中拓寬思路。鼎城區花巖溪管理處高峰村黨總支書記張龍文表示,這次培訓讓他更加體會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帶動村民、振興鄉村的責任更強了。

2015年以來,常德市委組織部聯合常德開放大學,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將現職村(含農村社區)干部、農村黨員、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社會服務組織帶頭人等列為培養對象,10年來,累計招生9766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鄉村治理能手、鄉村產業“帶頭人”,為常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紅網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