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通訊員 羅江 文/圖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常德市武陵區蘆荻山鄉蓼子坪村已在鳥鳴中醒來。沿著整潔的村道漫步,只見綠樹掩映下的民居錯落有致,分類垃圾桶整齊排列,志愿者正忙碌地清運垃圾?!叭缃翊謇镞@么潔凈,誰還忍心亂扔垃圾?!闭谛藜敉ピ夯ú莸拇迕裥χf道。

然而數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近年來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蓼子坪村迎來脫胎換骨的契機:旱廁改造全面完成,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垃圾分類、定時清運成為村民的生活習慣。
環境之變帶動鄉風之淳。在蓼子坪村,一棵高大的“和解樹”下常??梢钥吹酱迕駛儑涣?。這處天然的調解場所,為村民提供了便捷、有效的矛盾化解平臺。在它的推動下,“小事不出村、矛盾不出村”的淳樸民風在全村廣泛形成。紅白理事會的成立更是讓村民拍手稱快,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新風尚,以切實可行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徹底改變了以往因人情往來過多而導致的沉重負擔,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全新的面貌。村里常態開展的“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選樹活動,用群眾身邊的模范教育群眾、帶動群眾。

文化的種子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蓼子坪村組織起傳統樂器隊,定期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棒鼓的技藝培訓,讓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藝術在鄉村重新煥發生機。村里的“送戲下鄉”公益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盡享文化盛宴。更令人感動的是,村里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傳統節日中注入人文關懷:春節前夕,工作人員深入脫貧戶家中,送上慰問物資和新春祝福;清明時節,組織退役軍人在轄區祖泉廣場為烈士覃祖泉掃墓,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情懷。
如今的蘆荻山鄉中心河蓼子坪河段碧波蕩漾,陽光在水面灑下碎金。通過畜禽退養、污染治理等舉措,昔日的“臭水溝”已蛻變成亮麗的生態景觀。每月8日的公益勞動日,村民們手持“公益存折”,積極參與河道清理、村道保潔,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條條水泥路通村達戶,清澈自來水流入千家。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蓼子坪村的百姓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文化興盛、民生幸福——蓼子坪村用它的華麗蛻變,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出一幅文明村鎮的嶄新畫卷。













